栏目导航
霞客故里
中国徐霞客旅游区
霞客世系
江阴故事
3.29天下游

回溯历史 凝重文化 ——《徐霞客游记》线装本出版发行

回溯历史  凝重文化
——《徐霞客游记》线装本出版发行
刘徐昌
 
  最近,由江阴新华书店资助、广陵书社出版的宣纸线装版《徐霞客游记》一书面世。这是徐学文化中的一件大好事,为广大徐学爱好者奉上了一道徐学文化大餐。
  该书采用竖排式,繁体字印刷,中缝为“徐霞客游记”五字,上单鱼尾,并印有篇目,及单页码。上下封面为蓝绫,白色丝线装订,“一波三折”(这是线装格式)。书签也用米黄色锦印制,粘贴于每册的蓝绫封面上,书签上印有仿宋体“徐霞客游记”五个字,下有一方篆体红印章“广陵书社”。装订线上下角处都用白色绢包角。全书八册,每册下横截面上都打印有字根“徐霞客游记”五字。白色绢角上印有册数字码“一、二、三……”。蓝色四面函包装,书函也用蓝色锦绸制作,全函高12cm。
  翻开第一册扉页,就是霞客先生遗像,还分别印有乾隆刻本书影,季会明整理本书影、民国时期商务印书发行本书影,两幅徐霞客手迹,还有徐霞客曾游历过的名山大川画共十二幅。总之,一函《徐霞客游记》(后简称《游记》)到手,给习惯于阅读现代印刷横排版书籍的读者们,有古香古色、耳目一新的感觉。
  近年来,有些现代作家的作品,都采用宣纸线装本印刷,如余秋雨大师的《文化苦旅》、钱文忠的《钱文忠内外学》等,都是线装本书籍。余秋雨先生在他的《文化苦旅》一书《线装本自序》中说:“纸张和印刷都是中国发明的,这也就是说,现在被我们看作稀有印刷物的宣纸线装本,实在是中外近世文明在传播手段上的母本形态。”可以说宣纸线装书籍及其装帧也是一种艺术和民族文化。这次《游记》采用宣纸线装,是《游记》文化与印刷艺术的完美结合,《游记》载道,艺术怡情。它集艺术性、文化性和观赏性于一体,阅读收藏两相宜。
  其实,《游记》版本告别手抄本后,自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霞客族孙徐镇第一次刊刻印刷到扫叶山房石印本这五个版本,都是宣纸线装本,可惜这些书现在存世极少,且大都深藏在各大图书馆内,一般人很难见到,更不要说普及了。所以,这次宣纸线装本《游记》的出版发行,是原版本的回复,回溯了版本的历史。可是这样的“回溯”已相隔七八十年了。
  有一成语叫“向壁虚构”,它的出典,演译了《尚书》当年留存的故事。我国最早的一部历史书——《尚书》,记载着春秋之前的唐、虞、夏、商和周武王时代的重要史迹,可是由于常年战乱和秦始皇的“焚书坑儒”事件,到了汉代,这部书却失传了,要不是伏生的口述,晁错的笔记,就没有《今文尚书》的流传。要不是孔安国从曲阜孔子旧讲堂的墙壁里发现残藏的《尚书》,那就没有《古今尚书》的存世。后来的人们就依据这二部《尚书》不断刊印,并不断流传,才使它保存到今天。一个个版本刊刻时,人们不断地增添内容,才有现在人们看到的这样完美的《尚书》。而《游记》的命运似乎与《尚书》有些相似,如果没有季会明、曹骏甫、李寄等有识之士的收集、整理,一人又一人的抄录,或许《游记》早已“寿终正寝”了,或许只存书名而徒为后人留下无限遗憾。如果没有徐镇、叶廷甲、丁文江、褚绍唐等人的一版又一版的刊印,我们就不会看到这样完美的《游记》。正是由于这些历代有识之士不懈努力,一个个抄本,一个个刻本,或收集先前遗缺的,或写序,或收诗词,人人为徐学文化大厦添砖加瓦,才使得现在的人们得以看到这样一座完美的徐学文化大厦。可以说每一个版本的出现,都凝重了徐学文化。那么这次的宣纸线装版的《游记》起到了同样的作用。
  世界上许多人都在关心、研究徐霞客,并刊印《游记》,如云南大学的朱惠荣教授就出了两个版本,一是校注本,二是全译本。徐霞客是江阴人,我们江阴人理应要为《游记》的刊印作出更大的贡献。如前年大型系列连环画《游圣徐霞客》等。这次的宣纸线装本,就更是一个重大的贡献。各种各样的《游记》版本,也使徐学文化熠熠生辉。
  总之,这次由江阴新华书店资助出版的宣纸线装版《游记》,对徐霞客家乡的江阴人来说,确实是件大好事。
  (作者系江阴二中教师、江阴市徐研会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