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导航
霞客故里
中国徐霞客旅游区
霞客世系
江阴故事
3.29天下游

徐霞客故居修缮记

徐霞客故居修缮记
陈泉兴
 
  坐落在今徐霞客镇马镇社区南旸岐村东首的徐霞客故居(以下简称故居),是被国务院列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的单位。故居是徐霞客出生和幼年生活成长的地方。徐霞客去世后的第4年明亡,清顺治二年(1645),徐家发生奴变,故居被付之一炬。直到清顺治年间(1644~1661),徐霞客故居才被徐霞客后人在原址上修复(有故居柱础下顺治年间的钱币为证)。
  至新中国成立时,故居尚存5进31间4侧厢。1958年大跃进刮“共产风”,故居第五进7间木结构楼房被拆除,用于建造马镇人民大会堂。至故居修缮前,尚存4进24间4侧厢房屋。故居修缮时,为保存由徐霞客亲手移栽、已有400余年树龄的珍贵名木罗汉松,第四进7间房屋因第三进崇礼堂后移1.5米而被拆除。修缮后的故居为3进17间2侧厢。
  1982年10月,交通部副部长、纪念徐霞客诞生400周年筹备委员会的领导人之一潘琪同志,在去广西桂林参加徐霞客国际学术研讨会前,特地绕道来马镇考察徐霞客故居,当看到故居被多户农民居住,常年失修,破坏不堪的景象时,潘琪同志感到十分痛心。随即在学术研讨会期间,约见了江阴代表陆云湘、黄丰,表达了修复徐霞客故居的心愿,要求江阴县委、县政府予以重视。1983年10月,全国纪念徐霞客诞辰400周年筹备委员会在无锡召开第一次会议,明确提出了要修复徐霞客故居的要求。徐霞客故居的修缮被摆上了县委、县政府的重要议事日程。
 
  徐霞客故居修缮,潘琪同志功不可没。他四处奔波,到处呼吁,筹措资金,排解难题。在他的努力下,共筹到资金34万元人民币,其中江苏省文物局5万元,无锡市太湖办29万元,筹集到的资金由江阴县文化局设立专门账户,专款专用。他还通过江苏省交通厅,为锡澄公路界径桥至徐霞客故居3.5公里公路路段铺浇了简易柏油路。
  江阴县委、县政府对修缮徐霞客故居也十分重视。遵照徐霞客故居诞生400周年筹委会无锡会议的要求,1984年春,县委、县政府决定成立故居修缮的专门工作班子,由张怀西副县长挂帅、文化局副局长蒋锡源具体负责,组成了由马镇公社党委宣传委员陈泉兴、江阴县文化馆花桂良、江阴红星电影院苏春宝、江阴县图书馆陈金根、晴山堂工作人员刘正泉等5人参加的徐霞客故居修缮工作小组。陈泉兴为工作小组组长,具体负责故居修缮中的有关事宜。
  徐霞客故居修缮工作情况比较复杂。最主要有两大问题:一是故居内居住的11户社员的搬迁问题。二是故居修缮怎样才能做到保持明式建筑风貌问题。对于这两大问题,张怀西副县长、蒋锡源副局长和马镇公社党委领导都给予了高度重视,明确要求在不损害群众利益的基础上做好社员的搬迁工作,切实解决好搬迁中的具体问题;明确要求修缮工作必须在专家指导下进行,保持故居的明式建筑风貌。修缮工作小组为此做了大量的工作。
  关于故居内住户的搬迁问题,经过调查摸底,有6户住户生产队可以安排利用老宅基地建房,有5户住户需征用水稻田安排建房用地。经过逐家逐户动员协商,11户住户都愿意按照住房面积和质量折价搬迁,总金额9万元人民币。对5户需要征用水稻田作建房用地的,公社党委根据每户两间正屋、两间小屋、3米天井、7米场地的标准向江阴县土地管理部门申请征用耕地1.25亩,由公社为被征地生产队安排2名土地工,每亩支付1000元征地费,按规定补偿青苗费。鉴于当时建房材料紧张,市场价格高,为保障搬迁社员的利益,在县文化局同县建材部门沟通协调下,以国家规定的价格供应了机制砖、机制瓦、木材、钢材、水泥等主要材料,由马镇运输社统一运送到马公桥后进行统一分配,材料款由文化局下拨给住户的经费中扣除。各住户的经费收支工作小组都专门编造了明细表、应收款和应付款都逐项登记,做到了准确无误。
  关于故居修缮的问题,在张怀西副县长的指导下,江阴县文化局特地聘请了江苏省文物局总工程师戚德耀和无锡市文物管理委员会工程师石泉生作为故居修缮工作的顾问。1985年春,戚德耀总工程师在张怀西副县长和蒋锡源副局长的陪同下来马镇实地考察徐霞客故居,对故居的布局、建筑结构进行了详细考察,对每个建筑部位都拍了照片,向县主管领导、修缮工作小组人员及负责人讲述了明式建筑各个部位的主要特点。以后,戚德耀总工程师和石泉生工程师又多次来马镇,同张怀西副县长、蒋锡源副局长、修缮工作小组成员及施工负责人一起研究故居修缮方案。1985年6月中旬,故居的11户住户全部从故居中搬迁出去。8月14日,张怀西副县长、蒋锡源副局长和戚德耀、石泉生两位工程师再次来马镇,就故居的布局调整作出决定:为保护由徐霞客亲手移栽、已有400余年树龄的珍贵名木罗汉松,决定将第三进房屋——崇礼堂后移1.5米。鉴于后移之后崇礼堂同第四进房屋靠得太近,主要原因是第四进的房屋过于破旧难以修复,便决定拆除后改为后花园,并塑“秋圃晨机图”景点,整个布局改为三进两侧厢一后花园。
  1985年8月17日,故居修缮工程正式施工。经反复研究商量,施工队伍由徐霞客兄第十一代孙、富有建筑施工经验的徐野莘负责组建,按规划要求进行施工。施工采用包工不包料的方式,木材、砖、水泥等建筑材料全部由修缮工作小组负责协调解决,施工人员的报酬由修缮工作小组按实际出勤人员每天记工,按每工2.53元的工价结算。对建筑材料的使用,都进行计算核定,最后进行验收,尽量做到节约使用,减少不必要的浪费。
  按照修缮计划,首先进行修缮的是第三进崇礼堂。崇礼堂共5间,原来的布局是中间三间是敞开的,是故居的厅堂,两边各一间是偏房,铺设地板。崇礼堂开间比其他几进房子大,高度也比其他房子高,结构也最为复杂。这5间房子分别由徐家树等5位兄弟居住,原来敞开的3间厅堂已被用砖头砌断,门户也已改得面目皆非。由于住房拥挤,堆放杂物,饲养家禽家畜,又不通风透光,房屋损坏程度十分严重。当施工人员在第三进房屋落架大修时,发现厅堂中4根粗大的柱子中,已有3根柱子中间已经烂坏不能再使用了,唯有一根楠木柱子还完好无损。连接两根柱子的船形台樑(也称挑步),大部分已经损坏不能再使用。
  为了保持崇礼堂原有的建筑风貌,修缮工作小组的花桂良又在戚德耀总工程师拍摄照片的基础上,对房屋各处的连接处,又补拍了照片,对船形台樑的形状、特点也拍摄了照片。房屋落架时,对木质的樑、柱、台樑、石鼓凳等都编好号码,分类摆放,对每间房屋的高度、宽度都进行了认真的测量。
  施工中,在泥瓦工做房屋基础时,木工同时开始制作木质构件。特别是船形台樑,除尚能利用的4根小台樑外,其余的4根大的船形台樑全部需要用花旗松要重新制作。对已经损毁不能再用的厅堂中的3根粗大圆柱,也进行了更换。在施工过程中,对木质构件的制作,修缮工作小组对每一个构件,都对照图纸进行了核对验收。戚德耀和石泉生两位工程师,也都根据预计的施工进度,不定期的来修缮现场进行具体指导。张怀西副县长、蒋锡源副局长也经常来修缮现场了解情况,帮助解决修缮中的实际问题。
  经过修缮工作小组和施工人员两个多月的努力,故居第三进崇礼堂于1985年11月上旬竣工。在随后的日子里,完成了由全国书法家协会副主席沈鹏题写的“崇礼堂”匾额的制作和“春随香草千年艳,人与梅花一样清”对联的制作;在两边的两间偏房内,布置了由江阴文化馆与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地理系联合举办的《徐霞客到过的地方》摄影展览。1986年1月5日,江阴县委、县政府隆重举行徐霞客诞辰400周年纪念活动。下午1时至4时,中国地理学会、中央电视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地质矿产部、江苏省、无锡市等领导和来宾81人在晴山堂进行徐霞客故居修复(第三进崇礼堂)剪彩仪式。仪式由张怀西副县长主持,无锡市副市长夏秀英和江阴县委书记成强为崇礼堂修缮竣工剪了彩。领导和来宾参观了修缮一新的崇礼堂,参观了摄影展览。领导和来宾对崇礼堂的修缮成果给予了一致的肯定。
  在崇礼堂修缮竣工的基础上,张怀西副县长和蒋锡源副局长召集了修缮工作小组人员和施工负责人会议,总结了崇礼堂修缮工作经验,肯定了崇礼堂修缮工作的成果,部署了故居第一进和第二进的修缮工作。根据戚德耀和石泉生两位工程师的意见,由于第一进和第二进房屋结构比较完整,房屋破损情况并不十分严重,所以不必拆掉重建,只要在原有基础上在不影响明式建筑风貌的前提下对原有房屋结构进行实用性改造,在已被住户改变的部位进行恢复性修建,对房屋的局部破损之处进行修补,因此,总的修缮工程量仅相当于崇礼堂,工作难度要比崇礼堂修缮低得多。
  第二进修缮工作从1986年3月份开始。除对破损部分进行修补加固外,主要进行实用性改造。原有的房屋结构是每间屋都有柱子用墙隔断的,但根据故居修缮的计划,第二进主要用于陈列展览。所以,在修缮中,除中间通道外,两边各两间房屋都作了结构调整:东西两间之间新开了两个门堂(不装门)便于两间房子之间可以相互转通,有利于参观人群的有序流动。西面两间房屋则基本拆除了中间的墙壁,变成全通敞式,便于布置展品,有一个整体感。在第二进故居修缮期间,根据石泉生工程师的提议,经请示张怀西副县长和蒋锡源副局长同意,修缮工作小组从无锡崇宁路由公安局买下的旧房中,无偿地拆运回一座明式砖雕门楼。拆运时花桂良对门楼进行了照相摄影。门楼的高度、宽度进行了认真测量,门楼材料进行了编号分类装运。门楼分散运回以后拼接安装在第二进房屋中间通道北端门口。门楼安装完以后,请无锡市书法家刘铁平书写了“承先裕后”四个字,经镌刻镶嵌于门楼上方。
  1986年4月,为了展示徐霞客晚年西南考察的科学成果,我和故居修缮小组的花桂良等人应广西桂林岩溶研究所所长杨锐(女)的邀请,去广西桂林参观考察,亲身领略了石灰岩地形地貌的神奇美丽,亲眼目睹了石灰岩溶洞的奇妙风光,也进一步理解了徐霞客精神的丰富内涵。参观考察期间,杨锐所长为我们采集了数十种形态各异,大小不一的岩溶标本。这些标本在用火车托运回来的途中,有些受到了损坏,但仍不失为岩溶中的珍品。
  第二进房屋修缮工作到五月底结束。随后进行布展。通道东边两间主要布展徐霞客世系图、徐霞客生平及主要业绩、徐霞客出游路线图。通道西边两间主要布展徐霞客晚年出游西南的考察成果、徐霞客对石灰岩地形地貌考察在世界地理学中的地位,广西桂林岩溶研究所赠送的数十种标本也陈列在这里。
  第一进的修缮工作于1986年秋进行,10月中旬结束。修缮后主要用作办公用房、接待室、休息室、储藏室,房屋结构未作大的变动,主要是恢复性修缮,把被住户变动的部分恢复成明式风貌。在修缮后的中间一间通道中,竖立一块屏风,屏风正面是徐霞客浮雕头像,头像下方标有徐霞客的生卒年月。屏风背面,雕刻着著名地理学家、北京大学教授侯仁之的纪念文章。屏风上方,悬挂着原中共中央宣传部部长陆定一题写的“徐霞客故居”匾额。
  修缮的土木工程全部结束后,对故居的门、窗、柱等进行油漆,全部油漆工作在11月底结束。至此,徐霞客故居的修缮工作全部结束。
  徐霞客故居的修缮工作,从潘琪同志呼吁到修缮全部结束,前后达4年之久。修缮的实际施工时间共一年零四个月。全部修缮费用为46万元,除省文物局和太湖办公室34万元外,马镇乡承担了12万元,这是马镇人民为徐霞客故居修缮作出的一点贡献。
       (作者系江阴市徐霞客研究会理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