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导航
名人评霞客
游踪考察
霞客艺苑
霞映天下

徐霞客游历道上村落文化的变迁

徐霞客游历道上村落文化的变迁
——以丽江市七河乡西关村为例
和红媛
 
  村落是由定居在一定区域内的一群家庭组成的群体。由此出发,以一定村落共同体为范围的家族关系以及由它产生的文化史料乃至体制、观念和心态,统称为村落文化。村落文化不仅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而且往往在地方文史、在空间形象等诸多方面也独具风格,可以说是“传统文化的明珠”。
  当年明代大旅行家徐霞客在旅游考察途中,对丽江村落的资源和环境都有记载。社会文化的发展和变迁是一个动态调适过程。如今这些村落的社会文化发生了怎样的变迁,值得我们作些深入的考察与分析。
 
  一、西关村基本概况
 
  西关村位于丽江市古城区正南方向,隶属于七河乡,海拔2232米,距离城区17公里。共有三个社,179户,785人,98%为纳西族,还有少量的汉族、白族。古时的西关村称为“卡可”,意为“邱塘关山下的村子”。邱塘关在当时有着重要的战略意义和商业价值,乾隆《丽江府志略》中曾记载:“丘塘关,在城南二十五里,郡之门户,设有守兵,关前两山对峙,中通一道,崎岖难行……”。[1]由此可见,西关村距今已有至少500多年的历史。据说,西关村最早只有几户住户,后由于村庄所处地理环境山明水秀,景色秀美,气候温和,资源丰富,特别是水资源异常丰富,村边的黄龙潭清澈见底,水波滚滚,景象奇特,引得周边人们争先拜祭,所以吸引了很多住户不远千里迁徙到此。现在,村里有些住户就是很早时候从南京迁徙至此的,还有一些则从鹤庆迁过来,在漫长的时光流逝中,他们逐渐与当地纳西族融为一体,并发展到今天的100多户住户。
  在丽江市古城区境内,西关村是一个生态、历史和民俗文化资源相当丰富的村子。村民以农耕为主,种植油菜、稻谷、玉米等农作物,饲养猪、鸡、马等牲畜,也从事服务行业,如跑运输、开旅游车。目前,人均耕地面积2.2亩,现有山林1万多亩。在不断的社会文化变迁中,西关村村民保留了坝区纳西民居建筑风格,住户集中,形成规模,构成了一个独具纳西族特色的少数民族居住建筑群,而社会公德、生活起居、心理素质、节庆活动、文艺体育等纳西族传统文化也得到了较为完整的保留。
 
  二、徐霞客游历中的西关村
 
  中国古代著名的旅行家、地理学家徐霞客(公元1587—1641,名弘祖,字振之,明代南直隶江阴人),在近30年间,游遍了名山大川、村镇,记录了众多的游历景点。徐霞客于明朝崇祯12年(1639年)正月二十五日入邱塘关进入丽江,到二月十一日离开丽江,十多天的时间里写出了6000多字的日记,记录了丽江的山川风物、地理气候,以及纳西族丰富多彩的历史、政治、军事、经济、文化、宗教、民风民俗,生动形象地描绘了丽江绚丽多彩的古风貌和藏夷走廊的生态环境。
  西关村是丽江七河坝子里的一个小村子,背靠邱塘关。徐霞客于明朝崇祯12年(1639年)已卯十一日离开丽江返回鹤庆、剑川的途中,在《徐霞客游记》中对西关村曾有过描述,“……又循西山而南,一里余,三四家倚西山下。于是复见漾共江出山峡而下盘其麓,峡中始环叠为田。村之前,已引水为渠,循山而南,抵七河矣……”。[2]可见,徐霞客在当时就已经非常重视对村落的考察了。还据说,很早以前,西关村就是丽江境内传递文书的邮驿之一,在《丽江府志略》中也曾有记载:“邮传。府前铺,设四铺,铺司四名,每年共支工食银两九两八钱。……南递。丘塘关、关脚铺、七河铺(递鹤庆界)……”。[3]由此,历史上的西关村集茶马古道、徐霞客游历路线和邮传路线于一身,是进入丽江的重要通道,具有非常重要的战略位置。
  据当地村民说,徐霞客当年就是途经西关村,由“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邱塘关进入丽江坝子的。邱塘关,雄居丽江坝七河坝之间,往来马帮商贾汇集于此,是茶马古道滇藏线上的一个险关要寨。徐霞客在《游记》中对此描述道:“……仍东南上二里,出邱塘关。关内数家居之,有把事迎余献茶。其关横屋三楹,南向踞岭上,第南下颇削,而关门则无甚险隘也。其岭自西大脊分支东突,与东山对夹漾共江于下,关门东脊临江之嘴,竖塔于上,为丽东南第二重锁钥……”。[4]如今,当年木土司为了抵御外来侵犯所修建的一段小长城至今还遗存在邱塘关遗址的两侧。这“小长城”,由石块累砌而成,是邱塘关战略防御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建筑年代也没有一个详细的记载,但至少在明代就应存在了。虽部分石块已经塌落,但这几百年前的石墙依然沾满历史的痕迹。而西关村,据说当年驻守邱塘关的部份军营就驻扎在此。现在,除了西关村旧址依旧,漾共江水滚滚而流之外,邱塘关门前的石狮只见其残骸,宝塔也已损毁。关于宝塔,据西关村老人讲,明朝万历十八年二月(公元1590年),木氏土司在邱塘山修建了此塔,民间传说塔址刚好在七河坝子的中轴线上,因而是一块风水宝地,而修建宝塔则是为了保护山里的龙脉,后因木氏的衰败,宝塔也随之被损毁。历史上,木土司也曾派其次子居守此地,设税局,派税官,对丽江经济的繁荣和社会的进步起到了积极的历史作用。徐霞客在《游记》中详尽的描述了邱塘关、西关村历史上所处的地理环境、山川风貌和自然水系,完全向世人展示了一幅优美的图画。
  然而,20世纪中期修建的丽鹤公路,取代了过去蜿蜒伸展在西关村、邱塘关上的古道,汽车代替了人走马驮,古道成为历史,古道文化也淡出了人们的视野,这条当年徐霞客曾经走过的古道依旧静静地躺在西关村,但已经没有人去走了。
  民族文化的发展一方面来自于内部的创造,另一方面来自于外部的刺激。从历史上看,在特定的情形下,内部的创造会由外部的刺激引起。作为村落文化,如果没有受到外来文化的冲击,在一个封闭的文化圈内,会自然的传承下去。然而,时代在发展变化,社会文化也总是处于变迁的过程中,民族文化的发展变化必须与之适应,否则,民族文化就会逐渐衰落下去,就会被时代的大潮扬弃。西关村,这个丽江七河坝子里的小村子,徐霞客游历途经的一个险关要寨,与“邱塘关”融为一体的自然风光,独具风韵的纳西民居建筑和深厚的历史文化为西关村的旅游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吸引着人们越来越多的关注,也引发了村落文化的变迁。
 
  三、徐霞客游历道上西关村的旅游开发
 
  《徐霞客游记》对丽江山川、村镇风貌和民风民俗的描述,以及徐霞客旅游探险、科学考察的旅游理念和精神,推动了今天丽江旅游的发展。西关村作为徐霞客游历道上一个具有独特民族风情以及秀美风光的村庄,历史文化悠久,吸引着中外游客和投资者的青睐,观光采风、流连忘返。基于此,以历史文化和秀丽风光为内涵,汇集了纳西族民族风土人情的西关村在丽江旅游开发的大潮中,也以积极的态势加入其中。2004年始,丽江招商引资,西关村的旅游正式揭开了面纱,观音峡景区就是依托于徐霞客、邱塘关、漾共江和西关村历史文化开发的旅游,以西关村所处的地理环境和所蕴含的历史文化吸引着各地旅游者。观音峡景区占地面积1800亩,建成茶马古道体验区、龙潭水文化区、峡谷景观区、民俗风情展演区,并塑造了“徐霞客”的塑像。几年来,慕名到观音峡景区观光游览、休闲度假的旅游者逐年增多,年接待国内外游客数量达30万人次。目前,大量的旅游者漫步在当年徐霞客走过的西关村、邱塘关、漾共江之间的村野田畴、山山水水中,感受丽江历史文化和自然环境。
  观音峡景区的开发给西关村带来了很大的变化。村民仅工程劳务收入就达250万元,有60多人在景区长期从事旅游服务,村集体则每年还有20多万元的租金收入。从此,旅游业的开发极大地促进了西关村经济发展,村落文化的许多重要成份正在悄然的变化着,对村落文化的变迁也起到很大的推动作用。旅游作为现代化意识形态的渗入,加速了当地社会的发展、变迁。
 
  四、徐霞客游历道上西关村村落文化的变迁
 
  一般说来,文化变迁指文化内容和形式、功能与结构乃至于任何文化事象或文化物质,因内部发展或外部刺激所发生的一切改变。[5]如今,现代化与现代文明已成为全球化发展的大势所趋,其过程包括诸多相关联的社会历史文化变迁。西关村,在平常的生活场景中,正发生着许多微妙的变化。这些微妙的变化启示着,在这个动态的变迁过程中,这一社会群体已置身于全球化之下的地方社会文化发展、过渡、变迁的场域中。引起变迁的重要因素,便是旅游的介入,旅游给西关村带来了一定的影响,而负载于旅游客体的物质和精神层面、民族意识的变迁也在这个时空中凸现出来。
  (一)表层文化的嬗变
  在丽江旅游产业欣欣向荣之时,西关村以其优势的地理方位、自然风光、历史文化,以及徐霞客的游历过程,在丽江民族旅游中占有了一席之地,游客们开始陆续进入西关村、观音峡。村民们以各种不同方式参与到旅游中,收到一定经济利益的同时,也使自己的生活方式和传统文化发生了一些变化。
  由于独特的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西关村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传统农业,祖祖辈辈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村民们对从事了一辈子的农业依旧保持着浓厚的感情,农业依旧是自己生活的一部分,许多村民对此是割舍不下的。所以,在观音峡景区工作的西关村村民不在少数,涵盖讲解、园林、餐饮、保安等部门,以及在景区内开商铺做生意,但村民们并没有完全放弃农耕活动,他们自由地穿梭于传统与现代之间。此外,观音峡景区也给村民们带来了极大的便利,就象西关村村民和大叔与宋大姐所说的那样:“家里有80岁的老人,在观音峡景区工作,不仅收入比以前提高了,最大的好处是可以利用闲暇时间做做家务,照顾好老人,十分好,如果到外面打工就不方便了”。“相比以前,在观音峡景区上班,早晚还可以在家做农活,顾顾家事,两边兼顾,经济收入也稳定,对我们来说,好处特多的。”而更为重要的是,由于观音峡景区的开发,在某种程度上改善了村民的经济状况,开发前,西关村村民人均收入1000元/年(1993年数据),现在人均收入5000元/年,[6]村民生活有了极大改善。和大爷,西关村三社人,现年60岁,在观音峡景区内当门卫,儿子在餐厅任职,当厨师。据和大爷讲,“家里原来年收入5000元,现在年收入已达到2万元左右,经济收入比以前多了,房子也装潢一新,生活条件越来越好了。”其实,旅游开发不仅提高了村民家庭经济水平,也改善了西关村的基础设施。旅游开发后,村里于2006年修建了老年活动中心,设置了棋牌、象棋;2008年,修缮了曾经泥泞狭窄的村道,方便了村民步行到丽大公路;并修好了村里的大部份巷道,为村民创造了一个极其舒适干净的人居环境;有30家村民安装了太阳能,过上了现代化的生活。总之,西关村村民的生活是越过越好,经济水平和社会文化发生了巨大的变迁,甚至连村里80多岁高龄的和爷爷都感叹道:“以前生活简单,现在还是以农业为主,兼带旅游业,生活好了,想吃什么就买什么。房屋也重新翻盖、刷白、装潢,村貌变得很好呢”!
  事实上,文化和传统从来都是在不断变化着的,处于变动的过程中,因此当我们谈传统文化的保护,并不意味着传统文化不能变化。所以,一切现存的非物质文化事项,需要在与自然、现实、历史互动中,不断生发、变异和创新,处于永不停息的运变之中,作为旅游介入的村落文化也同样处于一个不断变迁的过程中,旅游的开发和民众的活动构成是促使文化发生变迁的另一种推力,影响着它的变迁方向。
  (二)深层文化的撞击
  在西关村,由于从事旅游经营的初步尝试,村民的一些基本传统观念开始改变,试图更进一步地投入旅游经营,商品观念和经济意识逐渐形成,逐渐将文化活动、经济活动与旅游发展结合起来。在此时期,西关村这样一个少数民族历史文化积淀厚重的村庄事实上已开始卷入现代性与全球化的场域中。然而,值得注意的是,旅游作为意识形态的影响,一方面,传统民族文化是其旅游得以展开的重要因素之一,亦即旅游肯定了传统民族文化的价值,强化了历史意义;一方面,由于经济的发展,也在无意识中激发了村民的“文化自觉”,促使西关村人的思想观念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什么是文化自觉?简单的说,就是每个文明中的人对自己的文明进行反省,做到“自知之明”。
其实,在西关村,最直接也最突出的影响就是村民思想的变迁。如村长所说,“西关村一直以农业为主,村民几乎没有一点经济观念,吃穿不愁,但致富观念不够。每天吃过午饭,大家就围在一起打牌、喝酒。现在,参与旅游后,村民逐渐有了经济观念,人也勤快了,跑运输的、做生意的,各忙各的,已经没有以前那种懒散的现象了。”因此,由于旅游的开发,其实也在潜移墨化中悄悄地改变着村民的思想状况、价值观念,促使他们认识到了在旅游开发中利用、保护、传承本民族民族文化的重要性。
  毋庸置疑,旅游运作其间,随机地改变着西关村村民意识形态的价值取向。一方面,他们希望旅游开发能提高生活水平,过上舒适的生活;另一方面,旅游业开阔了村民的眼界,他们在与外来游客的接触中渐渐适应了外来者带来的思想观念,村民们也因此比以前更加精明能干。村民意识到,他们也可以把自己的传统文化及生态资源呈现给游客,然后从游客身上获取经济上的回报。同时,村民们发现了自己传统文化的价值,这使村民增加了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从而使西关村村民也想积极地利用自己的文化开发旅游。村民都知道,没有民族文化,旅游发展还怎么谈呢?可以说,村民的价值取向、现实行为最终决定民族文化发展变化的方向。
  在上世纪五十年代,由于丽鹤公路的开通,古道已完全失去了原来的历史意义。在漫长的岁月中,人们对徐霞客忽略忘却,对徐霞客游历中的地理环境和民族文化的认识、开发几乎是一个空白,徐霞客笔下数百年的岁月积淀下来的民族文化期待着人们去探索。
  目前,在村长的带领下,全村村民正在酝酿一个规划:以骑马或徒步旅游的方式,让游客沿西关村、丘塘关、小长城领略历史上的徐霞客游历古道,感受那份浸透在静默中的种种神秘苍茫。在恢复过程中,计划修复石门、修建游客小憩亭,全村村民参与。这样,通过西关村历史古道之旅的旅游开发,可以让人们充分了解丽江的地理环境和山川风物,了解历史上纳西族、汉族等各民族的经济文化交流,了解这一滇、川、藏走廊上的历史文化遗存及其所产生的广泛影响,有助于纳西族历史文化的开发、保护与传承。
 
  五、结语
 
  徐霞客笔下所描绘的古纳西村落,山清水秀、物产丰富,有着优美和谐的自然生态环境,这些历史旅游考察资料,在今天旅游开发、社会文化变迁的大环境中,无疑是有利于民族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
  通过对丽江市古城区七河乡西关村历史文化和徐霞客游历道上村落文化变迁进行分析,可以得出:现代化过程中,每个人,每个村落都不可避免地将被裹挟在其中,引起文化变迁。主动的文化自觉行为,会实现对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并通过对文化的合理利用来促进民族文化的发展和现代化,使文化的变迁成为良性的、平衡的变迁。
  (作者  女,纳西族,丽江古城博物院馆员,民族学硕士)
 
注:
  [1][3]《丽江府志略》,乾隆八年纂修,丽江纳西族自治县史志丛书之一,丽署新出(九一)临字第0三号。
  [2][4](明)徐弘祖:《徐霞客游记》,江苏扬州广陵书社出版,2009年1月第1版。
  [5]克菜德·伍兹:《文化变迁》,何瑞福译,河北人民出版社,1989年出版
  [6]数据由西关村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