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导航
徐学组织
协会介绍
徐学研究
霞客智库
图片新闻

别开生面的理事会

别开生面的理事会

   

 

  阳春三月,和风拂面。200939日,江阴市徐霞客研究会的理事们沐浴着和熙的春光,来到徐霞客的祖居地——江阴市祝塘镇,参加江阴市徐研会二届十五次理事会。这是一次别开生面的理事会。理事们领略了徐霞客的先祖文化,参观了祝塘镇的当代文化,回顾总结徐研会前一阶段的工作,讨论明确了下一阶段的任务,真是收获良多。

先祖文化   令人关注

  理事们兴致勃勃地来到祝塘镇大宅里村。这里是徐霞客先祖居住的地方,目前还保留着徐霞客先祖居住时的一些文化遗迹。祝塘镇党委副书记、市徐研会副会长汪汉明、会员姚炳生热情地陪同大家参观。

  理事们首先来到一根明朝期间竖立的坊柱。据介绍,这是徐霞客的十世祖徐景南二次赈济灾民后,皇恩第二次下达,为此建造了“皇恩二下坊”。这根已经残破的坊柱就是“皇恩二下坊”中的一根石柱。

  在汪汉明、姚炳生的带领下,理事们来到“敕书楼”的遗址。这里目前只有几块青石裸露在地面。据记载,当年的“敕书楼”是徐景南建造的,楼内藏有明英宗朱祁镇的诏书,翰林王直写的《敕书楼赞》则由著名书法家刘铉楷书。18605月底,太平军与祝塘地方武装“白头”交战时,“敕书楼”被战火焚毁。

  离“敕书楼”不远处,是当年徐霞客十分赞赏的“梅雪轩”所在地。如今是农民的一片菜地,可惜的是只有几块碎石依稀可见。走到这里,不禁使人想起了徐霞客的名句“春随香草千年艳,人与梅花一样清”,想起了《徐霞客游记》附编中的《梅雪轩序》、《梅雪轩记》。

  理事们步行到大宅浜浜底的运粮码头遗址,呈现在眼前的是运粮仓楼的两根石柱和麻石石条砌成的石驳岸。这里就是徐霞客先祖当年在河面上造起的二层仓楼遗址。象这样建造于河面上的仓楼,在古代的苏南地区极少见。如今仓楼虽已消失,但河两岸积满历史灰尘的麻石石条砌成的石驳岸和当年作为仓柱的石柱,在向大家诉说着当年粮仓和码头的非凡气派。

  走进祝墉镇的“文昌阁”,这里不仅有“祝塘镇改革开放三十年成年展览”、“炎黄陈列馆”、“书画展览”,还有精心绘制的徐霞客祖先画像和“梧塍十景”。尤为令人注目的是市徐研会理事陈锡良创作绘制的“梧塍十景”。据介绍,徐景南晚年生活优游田里,无牵无挂,过得十分自在。他把喜爱的居所,使人留恋的山川,难以忘怀的田畴,情感诗意地选出了十个景点,称为“梧塍十景”。这十个景点分别是:梧塍先陇、长寿幽居、梅窗诗意、竹屋书声、黄塘春涨、毗岭晓岚、西畴稼穑、北墅桑麻、南浦渔歌、东原牧笛。遗憾的是,这些景点随着历史的变迁已不再存在,只能留在后人的美好回忆中。

领导介绍   令人鼓舞

  徐霞客祖居地的领导对这次理事会议十分重视。祝塘镇党委书记何建华先生亲临会场,满腔热情地欢迎理事们,并向理事们介绍了祝塘镇的巨大变化和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丰硕成果。

  何建华书记说:文林镇在2001年并入祝塘镇,目前全镇常住户口包括外地来的农民工等,达到12万人。现设12个行政村,2个居委会。2001年全镇销售收入水平21.3亿元,到2008年,销售收入上升到123亿元,财政收入4.21亿元,出口总额达到2亿多美元。现在祝塘的工业有四大支柱:一是传统优势产业纺织服装,占工业总量的48%;二是铝型材,形成了一条龙产业链,去年销售达到36亿元;三是机械行业,波音飞机上的150多个零部件在祝塘生产;四是风能行业,成套的液压系统在祝塘诞生。在发展工业的同时,加大城建开发力度,并且在控制地价和房价上取得成效,受到群众拥护。对教育事业加大投入,全面改造,近3年投入1.2亿元。2008年祝塘的所有学校都通过了江苏省现代化教育标准的验收,在全省名列前茅。目前全面实现了学有所教,老有所养,病有所医。

  何建华书记的介绍真是鼓舞人心。理事们深深感受到,祝塘落实科学发展观成效显著,不愧为“外贸第一镇”。这些丰硕成果,足以告慰徐霞客先祖的在天之灵。

讨论工作   热烈认真

  在陈捷元会长的主持下,在文昌阁的会议室内举行理事会议。首先,聘请原祝塘镇党委书记、原江阴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何国石先生为江阴市徐研会顾问。何国石先生欣然接受了聘书。

  市徐研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唐汉章向理事们通报前一阶段的工作情况。他谈到,本会成功举办了2008年年会,在新春期间发贺年明信片,接待台湾徐研会的领导等,最近又促成了两件大事,一是促成了江阴市与中央电视台合作拍摄大型记录片《徐霞客》,二是促成了即将举行的海峡两岸朝圣公祭徐霞客活动。他还介绍了召开两次学术委员会会议,编辑《徐学研究》第9期,准备第8届国际学术研讨会的论文,去月城中心小学演讲徐霞客的事迹等情况。

  接着,市徐研会常务副会长李宝根提出了2009年的工作计划,主要是:做好329日举行的海峡两岸朝圣公祭徐霞客的准备工作;撰写为国际学术研讨会交流的论文稿;重新组建宣讲团,有计划地演讲徐霞客及其《游记》;开展纪念毛泽东“我很想学徐霞客”讲话50周年学习交流会;组织宣传徐霞客知识竞赛;编辑出版四期《徐学研究》。这些穿插在各个月份中的工作计划,供大家讨论,提出补充和修改的意见。

  在陈捷元会长的提议下,许多理事踊跃发言,对知识竞赛的组织形式、出题范围、设立奖项等提出建议,踊跃报名参加宣传团。理事们同意吸收9名新会员,使徐研会增添了新生力量。

在理事会议结束前,新任顾问何国石发表受聘感言,他肯定了市徐研会做了大量的卓有成效的工作,表示要尽力支持徐学研究,多做服务工作,并建议大家要注重研究徐霞客的先祖文化,加强挖掘和保护。

 

  

 

 李寄,字介立,即徐介立。母周氏,徐弘祖妾,方孕而嫡缘之,以育于李氏,故名李寄。又以介两姓,历两朝,故自名介立。性颖异好学,少应郡试拔第一。既而悔曰:“奈何以文字干荣哉!”弃去奉母,居定山,终身不娶。母卒,隐由里山之山居庵,号“由里山人”。张有誉方贵,徒步请见,逾垣避。友人曹志去怜其寒,赠之衣,却不受。郡司马,邑令皆欲一见,不可得。陆次云以风雅自命,得其诗,甚重之。

  著有《天香阁集》、《历代兵鉴》、《舆图集要》、《艺圃存稿》及生平所为累二百余卷。初霞客公游记原稿遭兵燹失去,介立于宜兴史氏访得之,类辑成佚。年七十二卒于钓台村夏氏。执友夏宝忠敛葬之山居庵旁。

 

(摘自光绪《江阴县志》卷18《人物行宜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