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导航
徐学组织
协会介绍
徐学研究
霞客智库
图片新闻

云天遥望送华根

云天遥望送华根

作者: 田 柳 程以正 沈俊鸿 赵 统

4月21日,这是一个令人悲哀的日子,正当全国人民深切哀悼青海玉树地震遇难同胞之际,我们的挚友华根在与病魔搏斗了将近一年之后, 永远地离开了这个世界。
  上世纪60年代末,在全国上山下乡热潮中,出生于上海的徐华根,回到了他的家乡江阴农村务农。十年后,他凭着自己的勤奋努力,成为一名新闻工作者。从此,他伴随着时代前进的脚步,以铧耕为笔名,辛勤地耕耘于新闻报道这块沃土,从县广播站编辑到江阴电视台副台长、主任编辑,整整三十年,他把他的青春、才华献给了新闻事业。
  1983年,他从撰写江阴地名掌故起步,开始与文史结缘,江阴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引起了他的浓厚兴趣。在从事新闻采编工作之余,他查阅了大量有关江阴的史志古籍,并利用去外地开会、出差的机会,前往北京、上海等地图书馆、古籍书店查证、搜集资料;他还深入民间,走访老人,寻找挖掘文史线索,并通过通讯交流、登门请教等方式,探讨学术问题。他曾说过:“吾生有涯,学海无涯。”二十多年间,他坚持不懈地攀登于文山,泛舟于史海,孜孜不倦,乐此不疲,如痴如醉,成为江阴文史界公认的当代博古通今的学者、专家。
  长期的积累,深入的研究,结出了丰硕的果实,从上世纪末本世纪初开始,他编著出版了一部又一部文史专著。2000年12月,江苏古籍出版社出版了他的第一部著作《澄江夜话》,这是他多年治学的成果,堪与上世纪30年代风靡江阴的《澄江旧话》媲美,出版后获得了广泛好评。2004年2月,他受市园林旅游管理局委托,策划、编辑并与多名作者合作,经由上海三联书店出版了《江阴旅游文化》丛书一套十册。此后,一发而不可收,在市政协学习文史委员会的大力支持下,他致力于江阴文史丛书的编辑工作,先后由黄山书社、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了《江阴名人年谱》、《江上词综》、《明末江阴守城纪事》、《江阴著姓望族》。从2000年12月至2008年12月的8年间,他共编著出版了6部(套)18册书,总计427万字。这8年他在江阴文化史上写下了灿烂的一页,为弘扬地方历史文化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这8年也是他一生中学术成果最辉煌的时期,他呕心沥血完成的这一部部精品力作,是留给江阴人民的一笔极其宝贵的精神财富。
  除了以上著作外,近几年,他还完成了赞园、江阴名人馆等布展的文字工作。
  也许,长期超负荷的工作,为他埋下了病根。2006年夏天,为了抓紧时间编辑完成《江上词综》、《明末江阴守城纪事》,他日以继夜,废寝忘食,每天都工作到深夜。盛夏酷暑,他顾不得斯文,赤着膊,顶着高温坚持写作。那股拼命三郎的劲头,令我们钦佩,也让我们担心,作为挚友,我们都曾经一再提醒他,要注意身体,不能太劳累,有关部门领导也十分关心他的健康,要他注意休息。然而,他总说不要紧,没问题,他总以为在我们这批文史朋友中,他最年轻,身体最强壮。华根啊,你太大意了,你太不珍惜自己了!
  去年春天,他终于被病魔摧垮了。在动过手术后,休养了一段时间,他又忍不住握起笔来。我们去看望他时,再三劝他静心养病,他却说,写一点不要紧,每天晚上不超过9点。他原先用电脑写作,为了加快进度,他就用笔写在纸上,再让儿子帮他用电脑打成字。他说稿子打成字,以后审稿看得清楚。病成这样了,他还考虑着这些。他的心中只有写作,却全然不顾及自己。他病前承担下的一本书,到临别时已基本完成。
  他去世的那一天上午,得到他病危的消息,我们与他见了最后一面,他已处于昏迷状态。他最终没有留下一句话,他不想离去,他还想活下去,他还要写他的书,他还有许多计划没有来得及完成。华根的逝世,是江阴文史界乃至整个文化界的重大损失。
  华根,你这一辈子没有白过,你对得起你这一生,也对得起这块土地,对得起你所钟爱的事业,你该知足了。华根,一路走好!
  (作者系徐华根先生同仁、挚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