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导航
徐学组织
协会介绍
徐学研究
霞客智库
图片新闻

追忆恩师徐华根先生

追忆恩师徐华根先生
作者: 徐 敏

恩师姓徐,讳华根,笔名铧耕。一生爱书,半世著述,烂熟文史,情系家园。
  徐老师珍藏着一副薛双甲先生撰写的对联,内容为:
  虽云智慧生灵府,更须工夫在笔端。
  薛先生与徐老师颇为投缘,这副对联实为知音人语。
  徐老师治学严谨,文笔也佳,他有很多治学心得,值得做一番整理。其中我印象较深的是那句“文章要做,又不必太做,自自然然,水到渠成”——这也正是徐老师写文章的一贯风格。
  徐老师虽未学者,不擅诗词,但他对诗词的理解还是非常中肯,居庸诗社的江南雨看了徐老师《澄江夜话》中评论“一代词宗蒋春霖”的文章后,叹服不已,并赋诗《读澄江夜话寄铧耕先生》以记之:
  千秋文脉响淙,
  读罢韦编识一邦。
  把卷胜如相对坐,
  听君夜语话澄江。
  江南雨是个很纯粹的诗人,在诗词上,从不谬赞他人,他能如此赞赏,可见至诚恳切。
  我忝为弟子,谁知还没来得及磕头端茶,就听闻老师去世的噩耗。悲恸之余,我匆匆赶回家,写下文章,追思恩师。
  我初见徐老师的目的是登门求序,但这次拜访之所得却比一篇序言多出不知多少倍。
  临别时,徐老师赠我一本《澄江夜话》,其中有江阴古往今来众多的人文地理掌故,可以说得上是介绍江阴、了解江阴的入门读物。此后,徐老师多次赠书,加上以前就有的,徐老师已经出版的著作就差不多齐全了。
  徐老师与我原本素昧平生,但相识之后,却给了我一次次无私的帮助。
  经徐老师推荐,电视台采访了我,我平生第一次上了电视,《季札》一书也第一次被主流媒体宣传。
  此外,在《季札》的创作过程中,徐老师给了我很多意见建议,也提供了很多资料,使我将稿子从原先的十几万字扩充到二十几万字成为可能。徐老师写的序也在书正式出版前,先在《江阴日报》上发表了部分文字,算是提前宣传了。
  徐老师常常嘱咐我,季札研究还可以做得更深入、更细致,应该坚持下去,耐心地做。即使在动了手术以后,徐老师还没有忘了这件事,将他新找到的两份资料通过网络发给了我。
  徐老师很忙,因为他对江阴文化太熟悉了,很多文史工作只有他能做。比如,一次会议上,徐老师说现在徐霞客研究那么热,应该编一本《徐学词典》。大家都表示同意。谁编呢?徐老师当仁不让。
  很多任务就是这样接下来的,为了赶稿子,徐老师常常熬夜。后来徐老师常说,身体就是这样垮掉的,熬夜消耗精神,长久坐着不动,对胃肠都不好。接下来,就提醒我要注意休息,坐得时间长了,要起身走走,散散步……在没有病倒以前,徐老师从没说过类似的话;病倒以后,说着说着,就说到这上面去了。
  去年五月份,徐老师忽然住院了。其间隔了好久,每次打电话或发短信,徐老师都说还在治疗、还在巩固,眼看到了教师节,我实在坐不住了。就邀请了一位学中医的朋友,一起去上海探视。
  那次看到徐老师的精气神都很好,只是头发白了许多。
  在了解了治疗方案后,我那位学中医的朋友赞叹说先固本培元再化疗的思路是大智慧的选择,还说医院开方子的人水平高。
  这下,我们的心就落了地。
  前不久,我又打电话给徐老师,知道他在中医院,我马上过去拜访。
  这次见徐老师,他的精气神差了些,但思维还是很清晰。
  徐老师明显虚弱了,我不忍打扰他太久,只好早一点辞别,谁知这一别,竟然成为永诀。
  独立书林常忘返,铧耕文海意悠然。
  先生此去多珍重,好看西天九品莲。

  (作者系徐华根先生挚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