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导航
徐学组织
协会介绍
徐学研究
霞客智库
图片新闻

试论鸡足山在徐霞客游历中的地位

试论鸡足山在徐霞客游历中的地位
――纪念徐霞客上鸡足山380周年
 
徐霞客一生以旅行考察为业,“驰骛数万里,踯躅三十年”, 登五岳,穷江源,探索大自然奥秘,。有徐学专家不完全统计,徐霞客一生登过141座山。其中除东岳泰山,南岳衡山,西岳华山,北岳恒山,中岳华山,玄岳武当山,以及黄山、天台山、武夷山、雁荡山等名山以外,鸡足山在他的一生游历中无疑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
一、考察时间最长的名山
鸡足山,位于云南大理白族自治州宾川县境内。方圆百里,气势磅礴,天柱峰为最高峰,海拔达3240余米。有奇山40、险峰13、岩壁34、洞穴45、溪泉100。莽莽原始森林,古树名木,奇花异草,珍禽异兽遍布。古人用一乌、二茶、三龙、四观、五杉、六珍、七兽、八景来概括鸡足山自然资源的丰盈。然而它的最大影响还在于是中国汉传和藏传佛教交汇地卜和世界佛教禅宗发源地,西南佛教之名山,佛教圣地,有“天下第一山”之誉。在全国乃至东南亚、南亚一带都有重大影响。自佛祖释迦牟尼的大弟子迦叶在那里开辟道场算起,已有2500多年历史。因此其宗教文化发展的演变历史,也是云南至全国宗教史乃的一个缩影。许多历史名士如李元阳、李贽、王士性、董其昌、陈继儒等与鸡足山有着密切关系,而徐霞客更是与之结下不解之缘。
明崇祯十一年(1638)农历十二月二十二日,徐霞客背负伴侣静闻法师遗骨,首次登上鸡足山,入住由木增安排的悉檀寺。至崇祯十二年(1639)正月二十二日下山离开赴丽江等地考察,住了30天。当年八月廿二日返回鸡足山,至崇祯十三年(1640)正月前后,因“双足俱废”由木丽江派纳西族兄弟护送回家离开鸡足山东归,住了约4个多月。这样前后两次加起来,徐霞客在鸡足山一共约有150多天,时跨三个年头,成为驻留和考察时间最长的名山,这在他考察的诸多名山中是绝无仅有的。
徐霞客对鸡足山进行全方位的科学考察。包括地理地貌、生态环境、人文历史,自然景观等等。徐霞客对鸡足山考察十分细仔,记载详实。他登攀重崖叠嶂而上,冒险经猢狲梯过束身峡、礼佛台到达绝顶。他对鸡足山环境作了精准描述:“殿亭四围,筑城环之,复四面架楼为门:南曰云观,指云南县昔有彩云之异也;东曰日观,则泰山日观之义;北曰雪观,指丽江府雪山也;西曰海观,则苍山、洱海所在也。”①
关于鸡足山名称的来历,有二种说法,一种说法是佛教徒附会之说,是因为佛教发源地古印度有鸡足山;另一种说法是“前列三峰,后拖一岭,形如鸡足”而得名。徐霞客以地理学家的独到眼光审视鸡足山形势,在经过全方位详细考察后指出:“绝顶自南壑望之,如展旗西立;罗汉九层之脊,则如展旗东立;自北脊望之,则如展旗南立;‘后趾’之脊,则如展旗北立。此一大势也。”②肯定了鸡足山是以形得名之说。同时他並不迷信前人的结论,指出:“人谓鸡足山前伸三距,惟西支长而中、东二支俱短,非也”,“王十岳《游记》以圣峰为中支,误矣。”③以科学态度纠整了谬误。
徐霞客对美不胜收的鸡足山景色赞美有嘉,溢美之词俯拾皆是。登山途中过礼佛台,“凌虚倒影,若浮舟之驾壑,为一山胜处”。④在太子玄关,“仰眺只觉崇崇隆隆而不见其顶,下瞰只觉窅窅冥冥莫析其根,如悬一幅万仞苍崖图,而缀身其间,不辨身在何际也”。⑤在观玉龙飞瀑“踞亭俯仰,绝顶浮岚,中悬九天,绝崖隤雪,下嵌九地,兼之霁色澄映,花光浮动,觉此身非复人间”。⑥说它是“领挈诸胜,与匡庐同”的美景。徐霞客对鸡足山的评价莫过于四观峰了:“东日、西海、南云、北雪,四之中,海内得其一,已为奇绝,而天柱峰一顶一萃天下之四观,此不特首鸡山,实首海内矣”。⑦他十分厌恶破坏鸡足山自然环境的行为,在迦叶受衣入定处华首门,见到“天台王十岳士性宪副诗偈镌壁间”尚可容忍,“而倪按院大书‘石状奇绝’四字,横镌而朱丹之。”则让他无法容忍,指责“其效颦耶?黥面耶?”他联想到这位倪按院“在束身书‘石状大奇’,在袈裟书‘石状又奇’、在兜率峡口书‘石状始奇’,凡四处,各换一字”,更是怒不可竭,豪不留情地斥责“山灵何罪而受此耶?”⑧他还认真地把鸡足山主要景观创造性地高度归纳为“景致十则”:绝顶四观(东日、西海、北雪、南云)、华首重门、太子玄关、罗汉绝壁、狮林灵泉、放光瑞影、浮图绾胜、瀑布腾空、传衣古松、古洞别天,这就是后来闻名于世的鸡足山“四观八景”前身。徐霞客还对大觉东轩的人工喷泉原理,以及“天柱佛光”等作了科学的解释。他指出轩中水由亭沼中射空而上是喷泉附近有同高水源,用管道暗伏地下的缘故。而被佛教徒顶礼莫拜佛祖显灵的“天柱佛光”,则是“川泽之气,发为光焰”,是与海市蜃楼相似的自然现象。
二、静闻法师留葬之处
鸡足山。选择墓地,择日举办葬礼,帮静闻实现了遗愿;二是对鸡足山进行了周密详细的考察;三是进行学术研究,撰修《鸡足山志》;四是以鸡足山为基地,完成了对滇西地区的考察。为静闻法师选择墓地。
静闻是江阴迎福寺僧,他的师傅莲舟是该寺的主持,也是徐霞客的好朋友。静闻潜心佛学,历经多年刺血写成一部《法华经》,发愿供奉鸡足山。知道徐霞客要作西南旅行考察要去鸡足山,主动要求与徐霞客同行,便成了徐霞客西南万里遐的旅伴。有志书或地方志说他是南京迎福寺和尚,显然是个错误。又说是徐霞客西南之行途经南京带上静闻同行的,这更是南辕北辙的笑话。因为从地理位置南京在江阴西北,而霞客西南之行並不要绕道而行。
徐霞客与一僧一仆,行至湖南衡阳湘江遇盗,为保护经书和徐霞客行李,静闻被歹徒刺伤,最后圆寂在广西南宁崇善寺。徐霞客对静闻的死很悲痛,所作《哭静闻法师》的诗就表达了这种情感。为了实现静闻遗愿,徐霞客对于静闻墓地的选择和葬礼十分上心。早在昆明时“先是余在唐大来处遇二僧(即仙陀、纯白),即殷然以瘗骨相订。”⑨但是他还不知道墓地选在什么位置,到达鸡足山后“弘辨指其处,正在回龙环顾间,与余意合。”在弘辨陪同下登塔基,与负责建塔的仙陀和尚见面,“余以其穴近仙陀之师为便,议遂定。”他择吉日为静闻的遗骨举行了隆重的落葬仪式。后来“弘辨又磨石令其徒鸡仙书静闻碑。”⑩这处墓地不仅风水极好,而且距徐霞客入住的由丽江木氏出资修建的悉檀寺不远。
徐霞客几乎访遍了鸡足山的庙宇庵堂,记录了寺庙和僧徒的日常生活、参禅修练和佛教活动,为研究明代鸡足山佛教文化提供了第一手资料。他每次考察都由僧侣陪同。因此接触交往的僧人很多。从《徐霞客游记》提到的就有弘辨、体极、安仁、仙陀、遍周、莘野、野池、野愚、月轮、妙行等五六十人。徐霞客经常与这些僧侣谈经说法,品茗吟诗,十分投机。而僧侣们对徐霞客视为上宾,尊重有加,生活上给予精心照顾,考察时极力协助。尤其当顾朴不辞而去逃跑后,更是给予他精神上的安慰。徐霞客在崇祯十二年九月十一日的日记中记载:“余忧心忡忡,体极恐余忧悴,命其侄并纯白陪余散行藏经楼诸处,有圆通庵妙行者,阅藏楼前,瀹茗设果”。(11)第二天十二日的日记又写道:“妙行来,约余往游华严。谓华严有老僧野池,乃月轮之徒,不可一晤。……过西竺寺前,上圆通庵,观灯笼花树。……此庵为妙行旧居,留瀹茗而去。”(12)正是这样的交往,徐霞客与僧侣们结下深厚友谊,经常作诗相赠以表感激之情。不少诗作可惜如今大部分己散失,徐霞客赠妙行和尚的诗是现存的唯一诗作手迹。诗为七律二首,前有小引。恭录如下:
妙行师,鸡山胜侣也。阅藏悉檀,潜心净果,穆然清风,如披慧日。爰赋二律,以景孤标,并请法正。
华首门高掩薜萝,何人弹指叩岩阿。经从凤阙传金缕,地傍龙宫展贝多。
明月一帘心般若,慈云四壁影婆娑。笑中谁是拈华意,会却拈华笑亦多。
玉毫高拥翠芙蓉,碎却虚空独自宗。钟馨静中云一壑,蒲田悟后月千峰。
拈来腐草机随在,探得衣珠案又重。是自名山堪结习,天华如意落从容。(13)
从他的《游记》和这首诗小引中可知,妙行是圆通寺僧人,潜心内典,功读研究于悉檀寺藏经楼,小有成就。因此,徐霞客对其有“清风”、“慧曰”的赞语。
徐霞客在鸡足山期间,多次到静闻墓地祭祀,表达了与静闻的深厚感情。
二、滇西考察的基地
徐霞客在其丙子九月十九日的《浙游日记》开头就写道:“余久拟西游,迁延二载,老病将至,必难再迟。”(14)表明徐霞客久有计划作西南旅行考察,于崇祯九年(1636)登舟出发开始西南万里遐征之旅。此次西行之直接动因,有学者认为是访云南鸡足山。理由是徐霞客临行前陈继儒曾给鸡足山两个僧人写过推荐信,给云南晋宁的唐泰寄过书简。陈眉公信中说:“良友徐霞客足迹遍天下,今来访鸡足并大来先生,此无求于平原君者,幸善视之。”徐霞客到了昆明筇竹寺,面对友人的盛情招待和挽留,以自已“鸡山愿切”而不肯多待。因此认为徐霞客迫切地远游鸡足山,“根本的原因大概来自鸡足山强烈的魅力。鸡足山兴盛的佛教和灵异的风光被僧侣、名士传到中原,四溢着神奇的色彩,徐霞客不满足于《大明一统志》、《云南志》及诸游记的轻描淡写,诱发了他寻幽探奇的雄心壮志。于是,就有了这段伟大的旅程。”(15)
大理白族自治州的徐学同仁,也提出过大理是徐霞客西南之行的目的地的观点,也是源于鸡足山的缘故。诚然,徐霞客在作西南之行时,确实把到鸡足山纳入计划之内,才有静闻主动找到他同行,才会请陈继儒经唐泰和鸡足山僧写推荐信。这里固然有其仰慕鸡足山的神奇和魅力,有一探究竟的兴趣,这在他鸡足山的日记就可印证。然而仅仅为了这个还不能作为他万里西南之行的原因,考其真正的原因还是溯江纪源,进行江源的考察。再是凭借鸡足山的地理优势,把它作为周围地区考察的基地。西行之前他就作了精心准备,把考察丽江、大理、腾冲等滇北和滇西地区纳入他的旅行考察计划之内。徐霞客在《致陈继儒书》中说:“计八月乘槎,春初当从丽江出番界。昔年曾经其地,候一僧失其而返。窥期山川绝胜,以地属殊方,人住俗习,惴惴歛屐去。前从函丈读《木氏世传》,始知其裒然贤者,何第夜郎之翘楚乎。”(16)而陈继儒在其《答徐霞客》的信中说:“丽江木公书遵命附往,并有诗扇一柄,《集叙》一通,以此徵信。”(17)这里可以看出徐霞客早闻木丽江大名,尚无缘结识,请陈继儒引荐。而陈继儒因徐霞客要求不仅给木增写了书信,还将诗扇和《集叙》让徐霞客隨身带着,作为面見木增的徵信。
崇祯十二年(1639)正月二十二日,徐霞客离开鸡足山作一生中最后的旅行考察。他“以一人担轻装从,而重者姑寄寺中,拟复从此返也”。把重行旅和一时不用的行李寄存悉檀寺,目的也很明确,完成任务后还是要回来的。徐霞客由南向北赴丽江,纵贯鹤庆府境,沿途游了腰龙洞、鸡鸣寺,探龙珠山石穴,考察了南衙和北衙的银矿。然后经七和,由邱塘关进入丽江。受到木增热情欢迎,以松枝铺地,视他为上宾,并设八十道菜肴的最高礼仪款待了他。木徐二人相见恨晚,交谈甚欢,进行文化交流,探讨中原文化。后来徐霞客病重,木增派八位纳西族兄弟将的送回家乡,二人由此结下生死之交,成为纳汉民族团结的一段佳话。丽江考察结束后徐霞客一路南行至鹤庆,游青玄洞,考察龙潭群。再向西抵剑川,遍游金华山上的土主庙、天王石、玉皇阁、崖门诸胜,攀莽歇岭考察山顶摩崖石刻。又南转至大理州,途中考察石宝山、浪穹(洱源)、清源洞等名胜古迹。在大理徐霞客考察油魚洞、蝴蝶泉,观“十里香”奇树,探古佛洞,逛三月街,游清碧溪,三塔寺和感通寺等苍山洱海名胜。离开大理以后西行赴永昌府(今保山市),途中登苍山石门、宝石山,专访石城,考察澜沧江铁索桥、炉塘红铜矿,记录了漾水和濞水,分析了澜沧江与礼社江的关系。崇祯十二年(1639)四月初十日,徐霞客离开永昌府继续西行,渡怒江,翻越高黎贡山,过龙川江桥,于十三日抵达有“极边第一城”之称的腾越州城(今腾冲)。在他五月十九日离开东返鸡足山的一个多月的时间里,详细考察腾冲北境和南境的怒江、伊洛瓦江水系的龙川江、大盈江源流,阿幸附近的温泉地热和打鹰火山。他记录的万历年间火山爆发的情形,为我们今天认识和研究腾冲火山群提供了不可多得的宝贵依据。他还详细记录了滇滩关、三宣、六慰、八关、九隘等边境形势,少数民族风情和土特产品。在离开腾返回时他再次到达永昌府,补游了会真楼、石花洞等名胜,登哀牢山,考察东河伏流的天生桥、玛腦开采、被他誉为“当为滇中第一”的水帘洞瀑布等等,还写成《永昌府志》、《近腾诸彝说略》专题论文。为检验自已澜沧江独流入海的判断是否正确,他从永昌一路南下追踪考察,经顺宁(今风庆)直达云州(今云阳)而止。终于搞清了澜沧江并不与礼社江合流入海的事实,纠整了《明一统志》记载的谬误。至此,徐霞客在云南完成了对长江、珠江、红河、澜沧江、怒江以及伊洛瓦底江支流六条大河的考察。崇祯十二年(1639)八月初一日,徐霞客由小猎起行经右甸、锡铅、云州、在顺宁二渡澜沧江入蒙化,转东过龙庆到迷渡,再往东转北,经过洱海卫(今祥县)宾州(今宾川),于二十二日返回鸡足山。在历时七个多月的时间时里,足迹遍及鸡足山北部、西部、西南部的丽府、鹤庆府、剑川州、大理府、永昌府、腾越州和顺宁府等境内大片土地,取得了巨大的科学成就。
三、旅行考察的终游地
徐霞客一生以性灵游,以躯命游,不避风雨,不惮虎狼,不计程期,不求伴侣,三十多年间爬山涉,风餐露宿,登绝径,攀危崖,历绝壁,涉洪流,钻洞穴,冒狂风暴雨,穿越原始森林。尤其是艰苦卓绝的西南万里遐征,三次遇盗,四以绝粮,严重地损害了他的身体。其实,早在他西南考察途中就有疾病在身了。《江右游记日记》十月十八日中写道:“早起,仍觅其舟,至铅山之河口。余初拟由广信北游灵山,且问其地北山寺丛林甚盛,欲往一观,因聚发脓疮,行动俱妨,以其为河口舟,遂倩之行。两过广信,俱不及停也。”(18)到了他一生最后一段壮游时,因久涉瘴地“头面四肢俱发疹块”,“时时有蠕动状”。在返回鸡足山时病情已重,“风疾”在身,腿脚不便。他一边在僧人帮助下调治疾病,一边带着足疾坚持完成了第一次未及考察的部分。在《徐霞客游记》最后第二天的日记,也就是崇祯十二年(1639)九月十三日这一天记载,他游九重崖时发现“其后危岩之半,有洞中悬,可缘木而上。”又触发了其“有洞必探”的激情,于是带着病体足疾“即蹑险以登。初亦无径,半里,既无抵岩下,见一木倚崖直立,少斫级痕以受趾,遂揉木升崖。凡数悬其级,始及木端,而石级亦如之,皆危甚。足之力半寄于手,手之力亦半无所奇,所谓凭虚御风,而实凭无所凭,御无所御也。”千辛万苦终于冒险到达洞穴,完成了考察。洞虽不大“然临之无前,近则香木坪之岭己伏于下,远则五龙坝之障正横于南,排沙、观音箐诸山层层中错,各献其底里而无余蕴焉。”(19)这需要多大毅力和勇气,徐霞客的精神可见一斑。
徐霞客在两足俱废已不能行走的情况下,还以顽强的意志抱病潜修《鸡山志》,凡三个多月,终于完成了丽江知府木增委托的任务。这是鸡足山有史以来的第一部山志,是徐霞客用最后生命竭尽全力完成的唯一志书,开辟了他另一个学术领域。这部长达8卷的《鸡山志》无论是编撰思想的突破,还是体例上的创新,无不充分体现徐霞客清新风格,对后世编撰鸡足山志产生了深远影响。它与徐霞客写下的近三万字的鸡足山日记,堪称记录鸡足山的百科全书,成为今天学术研究和开发鸡足山,重振佛教名山的辉煌提供了不可多得的史料,这是徐霞客留下的宝贵财富。
徐霞客22岁从家乡胜水桥放舟始游太湖,三十余年间游踪遍及明两京十三布政司,相当于今天的21个省市自治区,为开创国土考察第一人。鸡足山作为徐霞客滇西考察基地和终游之地,在他一生的游历中的特殊地位是值得研究的。
(作者:江阴市徐霞客研究会副会长兼秘书长)
注释:
①《徐霞客游记》 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5月第827页
②《徐霞客游记》 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5月第826页
③徐霞客游记》 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5月第844页
④徐霞客游记》 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5月第829页
⑤徐霞客游记》 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5月第829页
⑥徐霞客游记》 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5月第841页
⑦徐霞客游记》 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5月第??页
⑧徐霞客游记》 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5月第829页
⑨徐霞客游记》 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5月第823页
⑩徐霞客游记》 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5月第859页
(11)徐霞客游记》 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5月第1117页
(12)徐霞客游记》 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5月第1117页
(13)徐霞客游记》 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5月第1155页
(14)徐霞客游记》 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5月第93页
(15)《’94中国云南徐霞客研究学术讨论会文集》,云南人民出版社1995年10月第1版248页
(16)徐霞客游记》 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5月第1147页
(17)徐霞客游记》 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5月第1183页
(18)徐霞客游记》 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5月第113页
(19)徐霞客游记》 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5月第112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