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导航
徐学组织
协会介绍
徐学研究
霞客智库
图片新闻

·灯下漫笔· 400年后的归依 ——观晚霞中徐霞客的考江溯源铜像有感

·灯下漫笔·
 
400年后的归依
——观晚霞中徐霞客的考江溯源铜像有感
王萍芳
盛夏某一天的傍晚,站在溯江纪源广场,只见一轮红日正在缓缓落下,将西边的天空染得通红。我凝视在晚霞中徐霞客的考江溯源铜像,或许今个晚霞比平常来得透亮,竟使铜像那沉着的古铜色亦在霞光中熠熠生辉。
我之前在举行徐霞客纪念活动的时候来过几次,了解到这是徐氏宗亲会满怀对先祖的敬仰而精心打造的考江溯源铜像之一,还有一尊放在了长江第一湾处的云南玉龙石鼓镇上,两尊铜像是2017年为纪念徐霞客430周年诞辰而立,一尊立江头,一尊居江尾,以此纪念近400年前这个千古奇人考证江源、推翻谬论的壮举和功勋。铜像底座高1587毫米,预示着徐霞客出生于1587年;像身高430厘米,代表徐霞客430周年诞辰;铜像总高度6300厘米,则象征徐霞客用脚丈量的长江长6300多公里。这座形神兼俱的铜像,它的方位不在南北,也无谓东西,依着江岸的走势临江而立,向着他一生挚爱的长江,面带微笑,目光炯炯注视远方。
此时,落日的余辉洒在波光粼粼的江面上,江水像披上了一件红黄色外衣,金灿灿的诱人。太阳被耀眼金色包裹着,虽说没有中午那样炎烈,但仍有余威。 渐渐地,金灿灿的阳光变为了橙黄色,江面波涛也改了以往的汹涌,开始变得柔和,不知不觉南朝诗人谢朓在《晚登三山还望京邑》中“余霞散成绮,澄江静如练”的诗句会浮上脑海,回看塑像上徐霞客身披那件风吹灵动的大斗篷,品味那份寻江问源的踌躇满志,又突然觉得元代诗人俞远笔下“大江日日潮流地,八月飞涛天半来”的扬子江在霞光中变得有些妩媚动人,此刻这条从1.4亿年前的远古走来,弯延出崇山峻岭,流淌过平原沃壤,一路青山葱郁、碧波磅礴的世界第三长河,亚洲和中国第一长河,竟象条温顺的小溪流臣服在徐霞客的脚下。
有很多次在阅读霞客先生留下的《溯江纪源》,非常惋惜本有几万字的考证记录只余下一千多字传世。可即便如此,这一千多字也足以让后人震憾。几千年来,长江用甘甜的乳汁哺育了两岸各族儿女,人们依靠这条黄金水道承舟楫之便,得灌溉之利,生生不息,创造出灿烂多样的文化和悠久的人文历史,却没有人想要了解它,也没有人真正知道过它,正如其《溯江纪源》中所说“生长其地者,望洋击楫,知其大不知其远;溯流穷源,知其远者,亦以为发源岷山而已”,对长久流传的《尚书·禹贡》“岷山导江”之说没有一人真正提出过质疑,或许也有人怀疑过,但都没有了后续。只有这个地处江尾海头的江阴人通过与黄河比较,认定“岷山导江”有误,并用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勇气,去完成当时被百姓认为是吃饱了撑着的溯源之事。
自古以来,黄河、长江都是哺育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摇篮,也许因为黄河流域拥有过此起彼伏统治中国的王权中心,所以,古人对于黄河的了解远比长江深刻,早在2000多年前的战国时期就有关于黄河之源的记载;汉代张骞出使西域又接近过黄河源头,并通过司马迁的《史记·大宛列传》流传于世;元代的都实奉命正式考证黄河源头,考证资料成为后来学士们编纂《河源志》的蓝本。虽然所说源点不同,却都提及昆仑山,不言而喻,黄河一直以来居中国第一长河的地位,直到徐霞客这里,50开外的他,千里迢迢,栉风沐雨,走万里路,历万重险,耗时四年,厘清了岷江、金沙江、大渡河的水系脉络,首次提出长江正源是金沙江,岷江为长江支流的科学论断。这一论断不仅推翻了流传至少2000年的“岷山导江”谬误,而且是对人们如何正确认识自然在思想上的一次正本清源。
在那个科技不发达的年代,徐霞客用所掌握的地理知识,推断昆仑在岷山西北万里之遥;用眼睛,测出长江的宽度和水流是黄河的三倍之多;用双脚考证长江沿途的山脉、支河和流经省份,提出长江胜于黄河的观点,由此也坚定了自己要溯江而上、探寻真正江源的决心。今天我们用现代地理观测技术得出的有关黄河与长江的基本数据,对照《溯江纪源》中的论述,让我们不得不对徐霞客由衷地敬佩。长江比黄河长出900多公里;泾流量1万亿立方米,是黄河的一倍;流经11个省市,流域面积180万平方公里,是黄河的2.39倍;下游最窄处的长江1250米,比最窄处的黄河宽900多米。《溯江纪源》不仅提供了考察水系的基础资料,也让每一个看过的人关注或重视了长江。
太阳西沉,我绕到铜像后面踮起脚,摸着霞客先生那迎风飘动的大斗篷,心生感悟:在你考江溯源近400年后,仰慕你的人们把你塑立江边,让你归依长江,看那竞流奔涌的波浪,听那日夜不歇的涛声,那是因为,时间的长河永不停顿犹如长江之水川流不息,可无论过去多少年,你永远是第一个真正感知长江的那个人,立在金沙江畔的你,踏着长江波涛,呼唤着远山,向东奔来;立在江尾海头的你,和着百川之音,润泽了原野,入海怀抱。你毕生诠释的“热爱祖国、献身科学、尊重实践”精神,连同你发扬的“勇往直前、百折不回、顽强不懈”的长江气概,不仅成为鲜活的典范融入了家乡的文脉,不朽的徐霞客精神也如江水流淌传遍四面八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