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导航
徐学组织
协会介绍
徐学研究
霞客智库
图片新闻

徐霞客精神实质探析

徐霞客精神实质探析
单旭
徐霞客生于江阴,以双脚丈量祖国大地,一生中走遍了明代的两京十四个府,相当今天的21个省市自治区  。徐霞客本名徐弘祖,字振之,当时士林友朋赞许其万里之游,热心纷赠雅号,黄道周认为他隐逸好游,题赠号为“逸客”,上海华亭的陈继儒老先生以其长年出没于茫茫洇霞之中,“寻山如访友,远游如致身”,为山水之常客,题赠号曰“霞客”。徐弘祖颇为欣赏后者,于是就有了“以号行于世”的“徐霞客”。徐霞客在他的50多年的生命旅程中,不倦地在寻找、在探求、在孕育,徐霞客这棵江南水乡诞生的生命之树,终于绽放出了一枝奇妙的精神花朵——徐霞客精神。

徐霞客精神是16、17世纪中华民族精神的一种体现,一个典范,一面旗帜。徐霞客精神就是徐霞客文化的灵魂。400多年来人们对徐霞客精神进行了多层次的探索和研究,经历五个不同的阶段,试概述如下:
第一个阶段:集中于以奇。千古奇人,千古奇书。突出了徐霞客的人格特征,以奇突出徐霞客“独抒性灵,不拘一格”的自主人格,应该说从开始就进入了精神领域。
黄道周是徐霞客的知己,他称赞徐霞客为天下难得的“骏马”,癖爱山水的“畸人”(即奇人)。他读了徐霞客的游记后,专门写诗写下自己的心得:江阴霞客本飞仙,谪降尘寰数十年。绝壁探幽跨鹤渡,危崖古洞效蛇穿。徐霞客去世后,黄道周刚从狱中出来。就到江阴凭吊徐霞客,并写下《挽徐霞客》一诗,诗中写道:十州五岳齐挥泪,屐齿无因共数峰。
徐霞客的另一位好友文震孟在《寄徐霞客》书中,写道:从前涉历,已大可观。今又汇成纪述,以导后游,以传千秋;使百世而下,知人世间固有地行仙人,不亦韵乎?
为徐霞客取名的陈继儒则给徐霞客总结了为人的三大特点:清(不谒贵,不借邮符,不觊地主金钱)、任(置万里道途于度外,置七尺形骸于死法外)、和(负笠悬瓢,惟恐骇渔樵而惊猿鸟),并称徐霞客为自己的老师。而陈是当时的大儒,有山中宰相之称。
最早提出徐霞客精神的是文坛领袖钱谦益,在徐霞客去世后,他为这位只有一面之交的好友撰写了《徐霞客传》,并向当时的大出版商汲古阁毛子晋极力推荐《徐霞客游记》,称其为:世间真文字、大文字、奇文字,不当令泯灭不传。并称“不唯霞客先生精神不磨,天壤间亦不可无此书也。”
第二阶段:集中于躯命游,突出了徐霞客在旅游探险中的大无畏精神。这一个阶段的研究,一方面坚持了前人以旅游探险为核心认识徐霞客精神的的正确方向,另一方面又将徐霞客精神从探险之奇推进到了大无畏献身精神的高度。
游记在徐霞客去世后,经王忠纫、季会明等整理后,在100多年中,以手抄本的形式在民间流传,在传播过程中,不少文人学者对此作出了高度评价。
清朝学者潘耒在他为《徐霞客游记》所作序言中写道:登不必有径,荒棒密箐,无不穿也;涉不必有津,冲湍恶泷,无不绝也。峰极危者,必跃而踞其巅;洞极邃者,必猿挂蛇行,穷其旁出之窦。徒穷不忧,行误不悔。螟则寝树石之间,饥则啖草木之实。不避风雨,不惮虎狼,不计程期,不求伴侣。以性灵游,以躯命游。亘古以来,一人而已!
清代三朝元老,曾在云贵高原工作多年的封疆大吏、江阴著名理学大家杨名时曾两次抄写《徐霞客游记》,并两次撰写序言,他说:霞客之游也,升降于危崖绝壑,搜探于蛇龙窟宅,亘古人迹未到之区,不惜捐躯命,多方竭虑以赴之,其于必造其域,必穷其奥而后止;学者之于道也,若覃思鼓勇,亦如霞客之于山水,则亦何深之不穷,何远之不届?
第三个阶段集中于科学考察、地学研究层面,突出了徐霞客的求知、求是精神。求知、求是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的继承和发扬,是明代科学精神的体现,也是现代科学精神的集中反映。
上世纪20年代开始,随着国内第一批出洋海归的回国,以丁文江、竺可桢为代表的现代科学人才,从自身的科学实践中,发现了《徐霞客游记》的科学价值,面对时代所需,把徐霞客精神提升到科学求知、科学考察的层面,让世人重新认识徐霞客,也使徐霞客走出国门,成为世界科学史上一个重要探索者。徐霞客在岩溶地貌等研究方面作出领先世界的贡献也为世人所知晓。
丁文江是从英美留学归来的学者,对于徐霞客,原来他没有多少认知,也没有看过《徐霞客游记》,后来他到云南等地实地考察时,有人向他推荐了《徐霞客游记》。他在考察途中,仔细阅读了《徐霞客游记》。他被此书深深打动了,他不仅重新标点、整理了游记,还对徐霞客进行了深入的研究,编写了《徐霞客年谱》,绘制了徐霞客出游路线图,重新出版了《徐霞客游记》,在新出的游记序言中,他尊徐霞客为朴学之祖,在前人以“奇”、以“捐躯命”认识徐霞客精神的基础上,把徐霞客精神提升到科学求知的高度,为世人更好理解徐霞客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也极大地推动《徐霞客游记》在科学界和全国范围的普及和传播。
竺可桢是国外留学归来的气象学专家,上世纪40年代他担任浙江大学校长时,组织专家对徐霞客进行研究,并结集出版了国内第一本研究文集,竺可桢把徐霞客精神概括为“西洋近世科学之新精神”。即科学精神。竺可桢将这些研究成果介绍给了来华进行中国科技史研究的英国人李约瑟博士,为徐霞客走出国门,赢得世界性声誉奠定了重要的基础。徐霞客精神在世界范围内得到传播,也成为中国文明史上一个重要标志性人物。李约瑟高度赞誉:游记读来并不像是17世纪的学者所写的东西,倒像是一位20世纪的野外勘测家所写的考察记录。徐霞客取得超越时代的科学考察成果,成为时代的先驱,中国地理学重要开拓者。
梁启超先生在他的《中国三百年学术史》一书中断言:”中国实际调查的地理书,当此为第一部“。
鲁迅先生在阅读《徐霞客游记》后,在书上留下题跋:原八册,重订为四。庚子冬抄,重关一过,拟以独鹤与飞四字为次。高度赞誉徐霞客犹如一只孤鹤独飞云霄,遨游神州的壮举。
第四阶段:集中于热爱祖国,献身科学,尊重实践,对徐霞客精神进行了全方位的探讨和研究。
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主席在两次重要会议上,对徐霞客及其游记发表了重要点评,要求全党向徐霞客学习,深入实际进行调查研究,并说:我很想学徐霞客。准备效仿徐霞客对长江、黄河的源头进行考察,毛主席的讲话对全国产生了重大影响。中国著名地理学家侯仁之1949年从英国回国,1961年他编著了《徐霞客》一书,在书中,他将徐霞客精神概括为四个方面:探奇寻源的求真精神;敏锐观察分析的科学态度;不畏艰险、坚忍不拔的勇敢精神;崇高的品格,深入实际、勇于革新的精神。
1959年,任美锷与侯仁之、顾颉刚、谭其骧等人把《徐霞客游记》推定为中国古代四大地理名著之一,认为徐霞客是伟大的地理学家,在《中国古代地理名著》第一辑《徐霞客游记》选释中,作为国内著名地貌学家、海洋地质学家的任美锷对徐霞客精神等作了全面阐述,认为《徐霞客游记》最大的贡献在于他对地理学的贡献,徐霞客对于地理学的贡献都是从野外观察中直接得来。
1985年10月5日为庆祝徐霞客诞辰400周年,时任国家主席李先念书写了”热爱祖国、献身科学、尊重实践“重要题词,为徐霞客精神作了一次高度概括,也引起了全国徐学界对徐霞客精神的研究热潮。任美锷撰写了《发扬徐霞客精神,推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一文,从四个方面阐述了徐霞客精神的内涵:一是爱国主义精神,二是为科学工作不畏艰险、坚韧不拔的精神,三是实事求是的求是精神,四是坚持真理,不迷信权威的精神。王晓云在其《徐霞客与徐霞客精神》一文中,把徐霞客精神总结为三条:1、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2、热爱人民,关心群众疾苦,3、重实践,求真知,勇于开拓的科学态度。他认为,徐霞客不是什么”奇人“,而是代表我国明末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先进知识分子的一个代表。他的品质和特征,不仅是一般封建社会的知识分子所难以做到的,而且现在社会主义社会的知识分子也是应当学习和发扬光大的。朱钧侃、黄保友、刘广富在总结相关研究成果后,提出了徐霞客精神是一个系统,蕴含着丰富的内容。热爱祖国、热爱祖国的山河、热爱大自然,是徐霞客精神的坚实根基;不求名、不求利,求知、求真、求是的高远志向和永恒信念,是徐霞客精神的坚强支柱;走自己的路,自主自立,自力更生,自尊自爱,自信自强是徐霞客精神的主轴;高风亮节的人格是徐霞客精神具有更大、更深厚、更自觉的源泉;丰富、真切、深厚、强烈的情感,是徐霞客精神的核心;与众不同、鲜明独特的个性,是徐霞客精神的精髓;科学的生死观、荣辱观、得失观、进退观,乐观、豁达、无私的心胸,是徐霞客精神的灵魂。朱钧侃等人把徐霞客精神的研究推向了新时期的一个高峰,多层次、多视角、全方位地解读了徐霞客精神,无论从广度还是深度上达到前人未有之境界。
 
第五阶段:集中于人文大基础与终极大方向,从人类如何生存,如何与自然和谐相处,如何维护全球的和平与发展,如何提高人类自身的人文与科学素质这些更高的层面,阐述徐霞客精神的科学要义。
2007年时任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同志就纪念徐霞客诞辰420周年,给纪念大会发来贺信,在这封贺信中,他高度赞扬了《徐霞客游记》对人类文化的贡献,高度赞扬了徐霞客的伟大精神和高尚品格以及杰出贡献,并明确指出了今后徐学研究的新境界、新方向。此贺信后来以《纪念徐霞客》为题在《人民日报》刊登,在全国徐学界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引领着徐学专家对徐霞客精神研究的新视角。原农工民主党中央宣传部部长李汉秋认为,徐霞客精神的核心就是人与自然的关系,用12个字表达,就是认识自然,欣赏自然,天人和谐。
刘汉俊在《徐霞客:中华民族科学精神的高峰》一文中,全面论述了徐霞客是中国古代科学精神的集大成者,也是中华传统文化精神标高的确立者。他把徐霞客的科学精神归纳为实证意识、科学态度、批判思维和创新理念四个方面,并阐述了徐霞客科学 精神的三大坚实支撑:奋斗意志、人文情怀和哲学实践。他认为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徐霞客人文精神的亮点,徐霞客尊重天人关系,追求文化意蕴,崇尚自然法则,遵从客观规律。他认为人与社会的关系是徐霞客人文精神的高点。 《徐霞客游记》是科学巨著,更是今天的观感美文、报告文学、调研日记、采访见录,记录了社会场景和众生百相,宛如一幅明朝版的《清明上河图》,荡漾着浓郁的人文情怀。
浙江工商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徐静在其论文《丰富徐霞客精神内涵 促进长三角协调发展》一文中认为:徐霞客精神的重要内涵之一就是和谐与协调,它蕴含了包括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协调、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协调以及人与自身内心之间的和谐协调在内的三重含义。
从徐霞客精神的研究历史,我们可以发现一个事实:徐霞客精神已成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丰富精神资源,成为了一种具有凝聚力的精神力量,是凝聚人民、动员人民、激发人民创造力的一种重要的精神力量。

在新时代如何更好地阐述徐霞客精神?让其成为优秀传统文化的一个代表,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中,发挥出强大的作用。
对于精神的认识,自古以来就有许多精辟的论述。恩格斯说过,地球上是美的花朵是思维者的花朵。马斯诺则认为,精神生命是人的本质的一部分,从而,它是确定 人的本质的特性,没有这一部分,人的本性就不完满。陶铸说:一个精神生活很充实的人,一定是一个很有理想的人,一定是一个很高尚的人,一定是一个只做物质的主人而不做物质奴隶的人。
徐霞客精神是徐霞客一生的价值追求的体现和人生实践的结晶。黑格尔曾说过:人不能脱离他的时代,正如不能脱离他的皮肤。我们今天谈论徐霞客精神,出于传播的需要,尽量用当代人的话语体系进行阐述和解读,但不能忘记其本来的历史,徐霞客精神本来面貌是怎样的呢?我们不妨从徐霞客本人对自己的总结中去寻找。
在有关徐霞客个人总结的文献有2篇十分关键,一篇是《致陈继儒书》,一篇是《山中逸趣跋》。
《致陈继儒书》是徐霞客在万里西征之前,写给陈继儒的,这篇不足千字的文章收录在《陈眉公先生集》中,是徐霞客一篇重要的遗文,这篇文章是徐霞客万里远征的策划书,也是徐霞客对自己人生使命的宣言书,可以说是徐霞客对自己一生使命的一个总结。
陈继儒是明末大儒,有山中宰相之美称。徐霞客和他是忘年之交,霞客这个流传后世的名字就是他给起的。 徐霞客模仿司马迁《报任安书》,以《致陈继儒书》表明心迹:“恨上无以穷天文之杳渺,下无以研性命之深微,中无以砥世俗之纷纭”,天文、儒家义理都不是他所能及,世俗纷扰更令他痛苦,只有高山峡谷之间,他愿意目测步量,发誓“漫以血肉,偿彼险峻”。
从性格上来讲,徐霞客与陈继儒截然不同,但是由于两个人有着共同的价值追求,在明末宦官专权,党争惨烈的险恶政治环境中,他们都要跳出原有的圈子,开辟一个相对自由、自觉的自主的精神世界。
陈继儒是促成徐霞客远游的关键人物。在当时,陈继儒调合狂放恣肆与隐居自适、冷眼觑人与热肠报国两种不同的人生态度,集文学家、书画家、鉴赏家等多种头衔于一身,广泛地影响了当时的社会,他的《小窗幽记》与《菜根谭》《围炉夜话》一起被称为人生处世三大奇书。
1624年5月,徐霞客为其母亲80寿辰,特意来请陈继儒写寿序,当时陈继儒正在编著一部《奇男子传》,听了徐霞客的介绍后,十分钦佩,又得知其壮游之举得到了母亲的鼓励,于是欣然执笔写下了《寿江阴徐太君王孺人八十序》。这是徐霞客与陈继儒的初次见面。当时徐霞客38岁,陈继儒67岁,整整相差了29岁。两人却一见如故,结下 了深厚的友谊。徐霞客称陈继儒为“眉公”,陈继儒则因为他酷爱旅行,经常餐霞露宿于山林野泽之间,为他起了“霞客”的别号,“徐霞客”这个响亮的名字便是从这时开始使用。  次年,徐母去世,陈继儒又为之作祭文。后来又因徐霞客的邀请,为其母亲撰写了《豫庵徐公配王儒人传》,在这篇传文中有一段十分感人又耐人寻味的话:“弘祖之奇,孺人(徐母)成之;孺人之奇,豫庵公(徐父)成之”。这正是对徐霞客一家人最为客观而又贴切的评价。可见陈继儒对徐霞客知之颇深。
 1636年9月,徐霞客在开启西南之行之际,他又来拜访陈继儒。在此之前,他专门写了《致陈继儒书》,告诉了自己西南之行的详细计划和坚定决心,同时也希望得到陈继儒的帮助。陈继儒一边给徐霞客回了信,对他的西南之行大加赞赏,并在信中称徐霞客为兄:弟好聚,兄好离;弟好近,兄好远;弟好夷,兄好险;弟栖栖篱落,而兄徒步于豺嗥虎嘯、魑魅纵横之乡。徐霞客“漫 以血肉,偿彼险巇”,一往无前的行动精神,大大感动了陈继儒,他给徐霞客总结了三条:一是“不谒贵,不借邮符,不觊地主金钱,清也。二是置 万里道途于度外,置七尺形骸于死外,任也。三是负笠悬瓢,惟恐骇渔樵而惊猿鸟,和也。这也是世上最早对徐霞客精神的总结。
在给徐霞客复信的同时,陈继儒还给西南地区的好友写信,告诉了徐霞客的行程。为了万无一失,他还给徐霞客准备了给西南好友的信函,作为”开山之图,护身之符“。
西南远行中,徐霞客途经湘鄂时三次遇盗,两次绝粮,在友人同乡帮助下艰难到达了云南。在云南,名士唐泰已经恭候多时,他为徐霞客诵读陈继儒的书信:”徐霞客足迹遍天下,今来访鸡足山,并大来(唐泰之字)先生 ,此无求于平原君者,幸善遇之。“徐霞客在游记中写道:”大来虽贫,能不负眉公厚意,因友及友,余之穷而获济,出于望外如此。“意思是说唐泰虽然并不富裕,但绝不辜负陈继儒的嘱托,并且转托友人和友人之友人,这真是雪中送炭,喜出望外。由此可见陈继儒为徐霞客精神的传播找到了更多的知音,作为一代名流,陈继儒对徐霞客精神的推介无疑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在云南丽江,徐霞客得到了丽江土司木增的热情接待,也与陈继儒的介绍息息相关,在此之前,陈继儒一方面致信木增,告知了徐霞客到访云南的信息,一方面向徐霞客介绍了木增的情况:”此公好贤若渴“,一定能给予帮助。徐霞客西南之行最后阶段,丽江统治者木增提供了最大的帮助,不仅解决了他的基本生活需求,还让他能安心从事写作。最后还帮助他返回家乡,给万里西征画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
《山中逸趣跋》是徐霞客作品中流传下来的一篇题跋。他是为木增而写的。木增作为丽江地区的最高统治者,不仅有着安邦治国的文韬武略,而且对文学也十分喜欢。木增38岁时就让位于其子木懿,归隐解脱林,专心读书作文。《山中逸趣》是他在解脱林归隐时编撰的文学集子,完成后,曾先后请董其昌、傅宗龙为其作序,又请陈继儒、徐霞客为其作跋。
在《山中逸趣跋》中,徐霞客在此抒发了自己对人生的哲理思考,为我们了解其思想 提供了直接的线索。在跋文中,徐霞客多角度阐释了自己对逸 的理解。“伊尹逸于耕,太公逸于钓,谢傅逸于奕,陶侃逸于甓。逸不可迹求,类若此而大舜有大焉。“徐霞客列举了历史上众多逸的例子,得出了”逸不可迹求“的观点。也就是古代的隐逸高士,他们在逸中的行为都是不同的,并不能简单从他们的行为中去推究,隐逸是中国知识分子的一种生命路径选择,从隋唐科举制度推行后,中国的大部分知识分子走上了一条”学而优则仕“的人生道路,但也有一部分知识分子却走上了一条隐逸的道路,如徐霞客上面提到的伊尹、太公、谢傅、陶侃,当然还有徐霞客的好友陈继儒,多次放弃做官的机会,在佘山埋头著作。但是徐霞客并不认同他们的隐逸思想,他批评他们不懂得欣赏山的”逸趣“,而使”山川劳人久矣“。他认为”神禹以胼手胝足,秦人因之驱石范铁,焉睹所为逸。“大禹和秦人只是看到了山的外形,他们把山看作是障碍,或者是可利用的对象,因而不能体会山林的精神,得不到其中的”逸趣“。在这里徐霞客提出了一个重要的思想:追求自由,崇尚自然,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这也是他一生的追求,他用生命探寻山水的奥秘,与山水和谐相处。
在跋文中徐霞客坦承自己的观点:”非天下皆劳,而我独逸;天下俱悲,而我欲趣。即以天下之劳攘还之天下,而我不得与之构;以我之镇定还之我,而天下荫受其庇。与山之不能相者,我欲求之。是山非天下之山,乃我之能镇能定之山;多山非我一方之山,乃天下之山,而为傎为定之山也。“徐霞客的逸不是轻如鸿毛的自我飘逸,而是重如泰山的镇定之气。
中国古代社会大致有”五变“:殷周之际有制度风俗之变,秦汉之际有国家形态之变,汉唐间有社会阶层之变,宋明有中枢权力与军制之变,明清之际则有家国与士气之变。晚明时期不仅是宋明道学转向清代朴学的枢纽,还是中西方文化接触的开端,尤其是在东南沿海各地,随着手工业和工商业的大力发展和繁荣,在知识分子中出现了一股思想解放的潮流,以刚健的行动力和自由精神的洋溢为特征。徐霞客无疑是其中一个杰出的代表,丁文江先生称其”朴学的鼻祖“不无道理,徐霞客的文字中直接的论述不多,但是上面两篇文献,无疑是其思想的精华。徐霞客的特立独行,不是个人自身的逍遥世外,作个自了汉,专去自己受用,如民间所误解的”游山玩水的败家子“。
徐霞客在一生中保持着自己的信仰和价值追求,在考察名山大川的同时,他还对家族历史进行系统的梳理,以晴山堂石刻的形式,为我们保留了江南一个大家族的珍贵历史文献。他所追求”逸趣“是高出流俗的”高逸“。在跋文中,徐霞客以整齐的排比句式论述它的种种表现:”故文章而觕石者,逸 为出岫之卷舒;雪影而飞絮者,逸 为天半之璚玉;泉静而滥真者,逸为左右之逢源;志情而宫商之音,逸为太史赋形;而金石之宣,逸为钧天。“所以徐霞客的”高逸“中有着济世思想,并不是不食人间烟火的求仙得道之举。

徐霞客精神是一个有机的系统,由多种既有区别又有联系且相互作用的层次、结构和要素组成。徐霞客精神主要由价值追求、历史传承以及基本内涵三个层次组成。
价值追求是徐霞客精神的内在动力和主要支柱。徐霞客的价值追求是什么?我们前面分析了400多年来,社会各界对他的认识过程,是一个逐步深化的过程,不同的历史时期,各有其侧重点,表述也不一样。徐霞客是一个从地方逐步走上世界舞台的历史文化名人,他的历史性贡献,世界性成就是在中西方文化大碰撞、大交流的时代背景中发现的。他的价值追求超越了同时代中国知识精英,也开辟了一条新的生命道路。徐霞客不是一个埋首于书斋,以我注六经,或者六经注我的方式来寻找自己生命的价值,而是走出书斋,以自然为师,探寻自然规律,实现生命价值。他不仅要寻找长江的源头,还要发现自然一切真实的存在形式,寻找自然发展规律,在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把山水不仅仅是当作一种审美的对象,而是当作一种考察的对象。旅行不再是游山玩水,闲情逸致,而成了“田野考察”。从目前保留下来的1414天日记来看,徐霞客是在用一步步的脚印来演绎自己的精彩。在这1414天,有748天是野外考察,其中冒雨雪等恶劣天气291天。他攀登了141座山,记录了653个山名,还记录了各类地貌名称3000多个,所以他的游记不是用来消遣的纯文学作品,而是一份实用性的导游手册,更是一份精准的“田野考察报告”。
丁文江先生在1927年6月《小说月报》第17卷发表《徐霞客游记》时,开篇就指出 :“文章 是霞客的余事,脚力是旅行的常能,霞客的真精神都不在此。”那徐霞客的真精神是什么?我们来看一看徐霞客的“初心”是什么?徐霞客为何一生行走于山水之间,在徐霞客的《题小香山梅花堂诗》中,我们可以找到答案,徐霞客着意于“与山缔生死盟”,又特钟情于梅花品质,写出了“春随香草千年艳,人与梅花一样清”的千古名句,在诗中,徐霞客也抒发了“峰头且莫骑黄鹤,留遍江城铁蹄声“的凌云壮志。在《《山中逸趣》跋》这篇人生哲学论文中,更是鲜明提出了自己的观点:”遍觅山于天下,而亦得逸于山中“,”非天下独劳,而我独逸;天下俱悲,而我欲趣“,而是”以我之镇定还之我,而天下阴受其庇“。
美国密歇根大学教授李祁认为徐霞客是”自然之爱“的代表人物,所谓”自然之爱“是指区别于政治旅行、宗教旅行的一种对山水发自内心的兴趣与挚爱,即我们经常所说的”五岳之志“”山水之恋“。徐霞客在吸收中国古代文化的精神涵养后,实现了一个大突破,这体现在三个方面:首先,突破了时代的局限,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对自然山水进行实地考察,并对其过程中的一切进行了详细精确的记录,记录的水准远远超过同时代的文明程度;其次,徐霞客具有了领先于时代的分析能力,这种能力不仅表现于能熟练地运用中国传统的思维方法,如归纳实证、比较分析、训诂考订,而且能采用中国一向被视为较为薄弱的分析推理方法,即演绎和各种逻辑方法。再次徐霞客具有系统考察方法,这种方法在中国历史上没有其它人运用过,对于一些自然现象运用专门的术语进行描述、分析和概括,得出了跨时代的科学发现。
追求真理,这是徐霞客的价值追求,它包括二个方面,一个方面是人生的真理,另一方面科学的真理。徐霞客是中国历史上一个追求人生真理的典范,他出生于江南一个豪门望族,他的家族在数百年间保持了“读书不仕”“耕读传家”“务农为本”的家风,徐霞客无疑是这个家族文化培育出来的杰出代表之一,他在家族精英文化中的努力培育下,达到了人生的一个顶峰,找到了一条新的人生正道,既不是学而优则仕,也不是退隐江湖,寻找世外桃源,而是在山水间求得真相,来拓展自己从小喜欢的知识领域,这一条道路中国的知识分子从来没有走过。徐霞客生活在晚明,这是2000多年中国封建社会中唯一出现“资本主义萌牙”的窗口期,也是知识界产生革新思想的一个新时代,徐霞客终于实现了自己的人生追求,但是在他之后,直到封建社会结束,再没有第二人实现过这样的人生理想。对科学真理的追求是徐霞客价值追求中最突出的特征,他摒弃了从书本到书本的认知路线,真正实践了知行合一的思想路线,把祖国的大好河山作为了自己探索认知的对象,以精准的文字描写山川河流,谱写了一个人的国家地理,在他的考察中,提出了许多新的观点、发现了许多新的现象、总结了许多新的规律,一方面弥补和纠正了中国山水地理学方面的研究空白和错误,另一方面在世界地理学史上开辟了一条新路,他对岩溶地貌和溶洞等方面的考察和探索在世界上是最早的,比西方同类研究早了近200年时间。成为古代中国历史上为数不多的世界公认的科学领域的先驱之一。
 徐霞客精神是中国优秀文化的代表之一,它继承了中国优秀文化的精髓,在徐霞客精神中,我们可以看到儒家文化的影子,那就是存而不论,言必有中,实事求是、求知务实的追求;我们也可以感受到老庄的天人合一、崇尚自然的精神;我们还可以感受到佛家看破红尘、普渡众生的情怀。从历史传承来讲,徐霞客还深受江南水文化的影响和熏陶,养成了外柔内刚,开拓进取,重视名节,博取众长的性格特征。
徐霞客生活的时代是唯心主义的理学和心学占主导地位的社会,但是也出现了少数提倡经世致用、注重实践的思想家,其中的杨慎就由信奉程朱理学,转到反对程朱理学,对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进行了全面系统的批判,揭开了明代批判唯心主义的序幕,开了一代风气之先。徐霞客深受杨慎的影响,在万里遐征中,特别注意寻访杨慎的遗迹和文物,在昆明高晓,徐霞客怀着崇敬的心情特地瞻仰了杨慎祠堂,在游安宁温泉时记录杨慎题辞,游大理时,特意去盛通寺写韵楼,寻找杨慎的遗墨,发现了杨慎手书的两块匾额。
东林学派是晚明的一支重要思想流派,而它的大本营离徐霞客的故乡马镇很近,徐霞客结交了许多东林学派的重要人物如高攀龙、黄道周、文震孟、孙慎行、缪昌期、钱谦益、陈仁锡等,他们的政治思想、学术思想影响了徐霞客,当然这些东林豪杰也十分器重徐霞客,把他看成是同行者。
徐霞客精神有着丰富的内涵,它是徐霞客在晚明新思想、新学风推动下,践行知行合一思想,以祖国山水为认知对象,长期实地探险考察,寻找科学真理,在这一过程中所体现出来的一种强大的精神力量,它包含:脚踏实地勇于实践的求实精神、百折不挠视死如归的献身精神、外柔内刚独立自主的开拓精神, 徐霞客精神体现的生存准则首要是以德为本,仁者爱人,为人行事以正道 、正义、正直为宗旨,他一生志洁行芳,自强不息,洁身自好,待人至诚,尊重事实,尊重知识,勇于 实践,敢于实践,至亲至孝,友谊至上,重义轻利。他不仅在思想上,而且在行动上,始终坚持天人合一,遵循规律,体现了中华民族古有的大爱精神,徐霞客精神是经过时间考验,是中华民族历史宝库中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思想武器,也是当代中国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精神指引。
参考书目:

  1. 《徐学概论》江苏教育出版社1999年11月
  2. 《徐霞客评传》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8月
  3. 《高山景行霞客路》地质出版社2017年5月
  4. 《独鹤与飞——徐霞客游记研究探頣》地质出版社2017年2月
  5. 《徐霞客游记校注》中华书局2017年8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