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导航
徐学组织
协会介绍
徐学研究
霞客智库
图片新闻

试论徐霞客首游天台山产生的深远影响

试论徐霞客首游天台山产生的深远影响
王萍芳
论文摘要:万历四十一年农历三月三十日,即公元1613年5月19日,徐霞客怀着喜悦的心情开启了首次游览天台山的旅程,这个在他30多年的旅行考察生涯中极其平凡的一天、极其平常的一次旅行,却对他本人和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本文从徐霞客首游天台山而形成“中国旅游日”、《游天台山日记》入选中学课本、引发徐霞客去领略更多美景、得力于寺庙及僧人帮助的启示、三次叹惋的长远作用、独创记述风格等方面进行阐述,探究徐霞客首游天台山的意义。
关键词:首游天台山—中国旅游日—美景—助力—警示—风格
 
 
400多年前的1613年,明代大旅行家、地理学家、文学家徐霞客首游天台山,留下了《游天台山日记》,有幸成为历经燹乱、几近散佚的《徐霞客游记》开篇之作。笔者多次阅读这篇2300多字的游记,除了被徐霞客优美的文笔和笔端描述的美景所吸引,通过字里行间也感受到徐霞客在天台山游历的愉悦心境,更想探究一下徐霞客首游天台山对后世的意义及对他之后出游的影响。说得不到不当之处,敬请各位徐学同仁批评指正。
一、徐霞客首游天台山成为划时代的标志
万历四十一年农历三月的最后一天,即公元1613年5月19日,徐霞客在阳光明媚的春光中,怀着喜悦的心情踏上了天台山游览之路,如其日记描述那般“云散日朗,人意山光,俱有喜态”,就连看着山中的景物都有象他一样欢快的神态。这一天,对徐霞客之前的游程来说是很普通的一天,在这之前他多次到过无锡、宜兴等地游览,只是记述的文字没有存世;对徐霞客一生来说这一天更是很平凡的一天,从20岁的首次出游,到55岁的桨歇舟停,30多年的足迹遍布21个省市自治区,曾让100多座城镇市集、30多条大江大河、1200多座名山奇山匍匐在他脚下。然而,这一天却在数百年后的今朝,成为了极不平凡的一天,一部留存于世的煌煌60万字的千古奇书《徐霞客游记》,因为几近散佚,或许没有完全记下他所到之处大自然赐予的美景和沿途的人文景观,却在保留下来弥足珍贵的篇章中把开篇赋予了天台山。徐霞客是中国旅游界当之无愧的“一代游圣”,当2007年一座2.1米高的徐霞客塑像在北京中华世纪坛揭幕后,全国各地越来越多的人要学习徐霞客游览祖国大好河山,走出精彩美好人生,呼吁设立“中国旅游日”,最终2011年,以《徐霞客游记》开篇的5月19日游天台山被确定为国人旅游最重要日子。徐霞客及其不朽的《徐霞客游记》跨越时空,开启了未来,作为开篇首游的天台山亦划亮时代,与之同辉!
二、《游天台山日记》入选中学语文读本为学生打开“徐霞客文化”之窗
    徐霞客是中国历史上40位中华文化名人之一,不仅他本人被称为“千古奇人”,他的《徐霞客游记》也被称为“千古奇书”,它既是系统考察祖国地貌地质的地理名著,又是描绘中华风景资源的旅游巨篇,还是文字优美的文学佳作,并被学术界列为中国最有影响力的20部著作之一。在20世纪70年代,他的第二次游黄山所记,即《游黄山日记(后)》曾经被选入中学课本,文中记叙了登上天都峰、莲花峰的经历和所见胜景,那优美文字、飞扬神采感染了亿万读者;那好奇探胜、不畏艰险的探索精神也激励了亿万读者。设立“中国旅游日”后,大众旅游时代正在蓬勃兴起,为迎接大众旅游新时代的到来,国家提倡普及旅游文化,而传承留存于世的这部《徐霞客游记》,让游记中的精彩文章进入中学语文教材是弘扬徐霞客精神、普及旅游文化最有效途径。作为《徐霞客游记》开篇之作的《游天台山日记》,也因此备受全国各界的瞩目,这篇产生“中国旅游日”这个时代标志性日子的文章,语言优美,表达准确,文风朴实,进入中学语文教材的呼声强烈。2019年,徐霞客首游天台山留下的不朽名篇《游天台山日记》编入新编高一语文教材“学习提示”;2020年4月,《游天台山日记》已编入人民教育出版社正式出版的普通高中教科书必修《语文读本》上册。《游天台山日记》进入中学语文教材具有特殊的意义和价值,不但成为大众旅游时代独一无二的文旅融合标志之作,而且每年能让千万学生诵读国学经典,感受文化精髓,让徐霞客热爱祖国、崇尚自然,不畏艰险、坚忍不拔,坚持真理、不为名利的文化精神世代弘扬,照亮心灵!
三、天台美景引发徐霞客去领略更多的大地美景
徐霞客在万历四十一年农历三月三十日至四月初八日首游天台山,对天台山各处的美景十分赞美,在游记中接连赞叹,情不自禁表达自己的喜悦。经梁隍山、松门岭后就有“雨后新霁,泉声山色,往复创变,翠丛中山鹃映发,令人攀历忘苦”的记述,走几十里山路的他在美景环绕中忘却了周身疲倦。在筋竹岭,对山岭近旁很多又老又矮的松树不惜泼墨“老干屈曲,根叶苍秀,俱吾阊门盆中物也”,把青绿秀丽的松树比作城中人家奇异清秀的盆栽。登上天台山绝顶华顶峰,回顾峰下四周的山峦,又有“琪花玉树,玲珑弥望”的感叹。即便在下山途中,望着溪水潆洄,山峦重重,又用“溪回山合,木石森丽,一转一奇,殊慊所望”来表达在无边美景中十分满足的心情。仰视石梁飞瀑,觉如从天际倾泻,对三级各有神奇景观的瀑布止不住用近300字浓墨重彩进行描述,兴奋之余“赤足跳草莽中,揉木缘崖”,使同行的莲舟上人也无法跟随,令后来的读者每读此处,眼前仿佛真实再现在美景中陶醉的率真徐霞客,也同样感受他夜色中“停足仙筏桥,观石梁卧虹,飞瀑喷雪,几不欲卧”的兴奋情绪。游览明岩,对八寸关那陡峭有如城墙的石壁、深有数丈山洞、山洞外两座石岩和石笋都称赞是奇绝的景观。到了寒岩,写鹊桥可以与上方广寺的石桥争奇斗异;说峭壁巉崖中草木盘垂,树枝下垂的很多海棠树、紫荆藤更增添景色的优美,所谓“映荫溪色,香风来处,玉兰芳草,处处不绝”。他赞美桃花坞深潭的水清澈碧蓝、鸣玉涧两旁山峦到处夹杂着翠绿的树木,读着“涧随山转,人随涧行。两旁山皆石骨,攒峦夹翠,涉目成赏”的文字,犹如放眼望去,也看到随处可见那赏心悦目的美景一般。寻觅到“琼台”“双阙”两处胜景,站在对阙之上,不觉劳累,有的则是优美的景致被尽收眼底的满足。徐霞客对天台山游览过和未游过的美景恋恋不舍,以至于20年后又一而再、再而三的游览天台山。而中华大地幅员辽阔,象天台山那样拥有风景名胜的名山大川数不胜数,吸引着徐霞客走向更广阔的天地,从天台山出发,去领略更多美丽山川风光。
四、寺庙及僧人的帮助启示徐霞客出游可依靠这一重要助力 
天台山是佛教天台宗的发源地,有创建于隋代的国清寺,唐代著名诗僧寒山、拾得曾在此山隐居修行,山上寺院众多。徐霞客不仅拜访诸多寺院佛门,还在昙花亭礼佛,心中十分重视天台山在佛教中的地位。同时,徐霞客首游天台山,也得到筋竹庵、弥陀庵、天封寺、下方广寺、国清寺等提供的极大帮助,首先利用这些天台山寺院为自己提供食宿,解决在山上前不着店、后不着村但又必须解决的生活问题。徐霞客首游天台山用了9天时间,住了8个晚上,只有2个晚上住在客栈旅舍,有6个晚上住在了寺庙,住过弥陀庵、天封寺、下方广寺、国清寺,其中国清寺先后住了3晚。而徐霞客旅途中的吃饭问题更是大多利用寺庙解决。在其日记中说到弥陀庵,虽只用“庵在万山坳中,路荒且长,适当其半,可饭可宿”数语,恰是解决了他旅途大问题的所在。
徐霞客不仅得到来自寺庙提供的帮助,从僧人那里也得助很大,或指路,或导游。在筋竹庵吃饭时,徐霞客正好碰到国清寺僧人云峰和尚一同吃饭,以“此抵石梁,山险路长,行李不便,不若以轻装往,而重担向国清相待”劝他轻装前往石梁。徐霞客听了他的话,让挑夫将行李随云峰和尚送往国清寺,果然一路不用旁顾轻松不少。3天后,徐霞客“入国清,与云峰相见,如遇故知”,与热忱的云峰和尚成了知交。云峰和尚不仅提建议,指点徐霞客游程的先后顺序,还在四月初五至初七,即5月24至26日陪同徐霞客游览了3天,先后游了明岩、寒岩、桃源、双阙、琼台等,使徐霞客游程顺畅,尽览沿途景致。除了国清寺僧人云峰和尚,其他寺庙僧人也有帮助,如在下方广寺,当徐霞客听说断桥、珠帘水是十分著名胜景,却不知路程时,该寺僧人指点说吃过饭再去还来得及往返,于是徐霞客终得饱览胜景,尽兴而回;当徐霞客观赏石桥忘记时间时,该寺僧人又催促他去用饭。天台山寺庙及僧人的帮助让徐霞客铭记于心,此后的二上、三上天台山,徐霞客也尽量依靠寺庙及僧人。推而广之,在徐霞客之后近30年的游途中,寺庙及僧人成为他很大的助力,甚至可以说是他游历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得不说是天台山寺庙及僧人的美妙启迪。
五、徐霞客在天台山的三次叹惋犹如警钟至今长鸣
 徐霞客首游天台山,被山中秀丽景色陶醉,所写的《游天台山日记》中有如上面所述的诸多赞美。但把身心融入自然,享受自然,并从中得到无限快乐的徐霞客,也对天台山上那些被破坏的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十分惋惜,在日记中秉笔直书,笔者认为是对这种破坏行为的无声鞭挞。第一次是在华顶峰,他拜谒李太白读书堂,只看见一座破败空荡的小院,与传说中“一座天台山、半部全唐诗”的诗情画意天差地别,所以他很失望的记述“俱无可观”,以些反映天台山对这一体现厚重文化底蕴的景观缺失保护,只剩下一个空名残堂的不满。第二次是徐霞客听说太白堂左下方有黄经洞可游览,他知晓黄经洞与大书法家王羲之有渊源,因其在洞中书写《黄庭经》而得名,急着走难行的小路就想快些前往游览。然而二里路后,展现在徐霞客面前的是“俯见一突石,颇觉秀蔚。至则一发僧结庵于前,恐风自洞来,以石甃塞其门”,由于发僧在黄经洞前构庵,恐怕风从洞里吹出来,就用石头砌塞了洞门,徐霞客用“大为叹惋”来表示对这种随意破坏自然和人文景观行为的不满,以及对这一胜景被糟蹋的可惜。第三次是四月初八日登赤城,本来赤城石色微赤,望之如城,山顶还有峭壁突起,很是壮观。但印入徐霞客眼底的是“岩穴为僧舍凌杂,尽掩天趣”,和尚们把岩洞做成了宿舍,非常杂乱,天然的景趣完全被侵扰得面目全非,所说的玉京洞、金钱池、洗肠井,在一片嘈杂中都失去了原有的风采。徐霞客最终以“俱无甚奇”来结束这篇游记,也结束了这次天台山之游。
徐霞客在400多年前就以率真的笔调告诉世人要崇尚自然,保护好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犹如警钟对那些破坏行为敲响。呵护自然,敬畏自然的理念穿越悠悠岁月,400多年后的今天,仍然是我们不懈的追求。在当今保护环境、营造绿水青山的行动中,不仅天台山可以重视徐霞客数百年前对其不尽人意之处发出的警示,各地也一样可引以为戒。
六、创出一种抒情状物的独特记述风格
徐霞客从小就接受了良好的教育,善长诗词文赋,有相当深厚文学功底,但他对自古以来被奉为典范的四书五经和八股文不感兴趣,年少时就喜欢看《山海经》《水经注》之类的舆图史籍,除了被书中记载的地方奇闻异物吸引而立下遍游三山五岳等名山大川的志向,这些舆图史籍的记述方式对徐霞客也产生了重大影响,在文字的修练上已经达到相当境界的徐霞客,通过学习借鉴,在写作游记时信手拈来,并有独特创新。清代著名文人奚又溥于康熙年间所写《徐霞客游记》序中评价:“徐霞客先生记游十卷,盖古今一大奇著作也”“其笔意似子厚,其叙事类龙门” “古应与子长之《史记》并垂不朽,岂仅补桑《经》郦《注》之所未备也耶?”“凡在编者,无不搜奇抉怪,吐韵标新,自成一家言”,不仅把《徐霞客游记》与《史记》相提并论,还说徐霞客对山川风貌记述堪与郦道元的《水经注》媲美,表述还自成一派。江阴徐学专家蔡崇武先生在他的《〈徐霞客游记〉文学论》中肯定《水经注》鲜明的语言特色对徐霞客的影响是极为深刻的,同时肯定《徐霞客游记》语言在《水经注》句式规整、骈散结合特点上有了新的发展。
笔者反复阅读徐霞客《游天台山日记》首游篇,很佩服学者专家们的观点,这篇游记无论在遣词造句上,还是用字讲究上,亦或注重音韵的柔美婉转上都脱去了《水经注》骈体文的桎梏,同样喜欢四字式,却不强求两句互对,修词工美,有了更多的灵动节奏,有时成二二互对式结构,如泉声山色、泉轰风动、越潦攀岭、山高风冽、揉木缘崖、琪花玉树、攒峦夹翠、峭壁巉崖等;有时是上下句对称,显得典雅而匀整,如“云散日朗,人意山光” “溪回山合,木石森丽”“峰萦水映,木秀石奇”等;有时又用叠字加重记述意境,如滔滔汩汩、处处不绝等;有时又用递进叙事式让人一目了然,如“逼身而过,神魄为动”“ 涧随山转,人随涧行” “一转一奇,殊慊所望”等,让人读来或雅致细微,或抑扬顿挫,或铿锵有力,皆是天机妙杼。徐霞客首游天台山用鲜明的个性特色语言写成的《游天台山日记》,创出一种抒情状物的独特记述风格,并且将这独特记述风格贯穿整部《徐霞客游记》。这部游记之所以不朽,与徐霞客用本色语言记载真事物、表达真思想、抒发真感情是分不开的,天台山便是那贯穿始终的开始。 
————————————————————————————
参考资料:
一、《徐霞客游记》,丁文江校点,1928年商务印书馆印行。
二、《徐霞客游记》,朱惠荣、李兴和译注,2015年中华书局出版发行。

三、《天台县志》,天台县志编纂委员会编,1995年汉语大词典出版社出版。

四、《天台县志》,天台县地方志编委会编,2007年方志出版社出版。
五、《〈徐霞客游记〉文学论》,蔡崇武著,2017年中国文联出版社出版。
六、《〈徐霞客游记〉修辞注评》,胡金月著,2018年苏州大学出版社出版。

七、《自然的清响与吟唱》,胡明刚撰文,2020年4月15日 天台新闻网刊稿。

八、《浙江日报》,2020年4月6日由该报官方账号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