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善若水”的出典和江西铅山石井
——温家宝总理贺信学习一得
沈龙法
“上善若水”的题刻和摩崖,在全国的道观佛寺、名山大川当不是十分难觅的。笔者去年有幸参加《纪念徐霞客诞辰420周年大会》并聆听了温家宝总理的贺信。贺信中有徐霞客“作为中华文化滋养出的这位先哲,本能的意识到人类生存中水的要义、人与人之间鱼水和谐的要义、人的品性之上善若水的要求。三者圆融一体,潜移默化,沁入读者的心灵。”[1]这么一评价,激动了寻找人的品性之“上善若水”的要义的热情。下面是寻找的初步结果,就教于徐学研究的方家学者。
一、“上善若水”源于《老子》
1、老子其人其书
老子,春秋时楚国苦县人,一说即老聃,姓李名耳,字伯阳。曾任周守藏室之史。孔子曾向他问礼。主张“无为自化,清静自正”,成为道家创始者。后见周衰,乃西出函关,隐出,莫知所终。有《老子》。《老子》一书,又称《道德经》,共八十一章,五千余字。《老子》提倡无为而治,要求回复原始社会的淳朴生活,故反对一切文化学术和高谈文学艺术的圣人,而且,其所论多“正言若反”,极富辨证机趣。“大音希声,大象无形”等命题,均隐涵有益文艺创作的深刻哲理,亦对中国文学批评产生过重大影响。
2、《老子》第八章:“上善若水”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惟不争,故无尤。[2]
宋苏辙对从“居善地”到“动善时”的解释是:
(一)避高趋下,未尝有所逆,善地也。(二)空虚静默,深不可测,善渊也。(三)利泽万物,施而不求报,善仁也。(四)圆必旋、方必折、塞必止、决必流,善信也。(五)洗涤群秽,平准高下,善治也。(六)遇物赋形而不留于一,善能也。(七)冬凝春泮,涸溢不失节,善时也。[3]
二、《荀子》一书中孔子的论说
1、荀子其人其书
荀子(前313—前238)战国时赵国人,名况,字卿。汉人避宣帝讳,称孙卿。游学于齐,齐襄王时三为稷下学宫祭酒。后被馋,离齐至楚。楚相春中君曾两次任他为兰陵令。春申君死,荀子罢官,逐居家著书数万言,死后葬兰陵。
荀子政治上尊王道,举贤能,与孟子相同;又主张法后王与霸力,即又和孟子相反。他重视民心向背,宣称“桀纣无天下,而汤武不弑君”,这是非常需要勇气的。哲学上他主唯物主义观点,提出“天行有常”、“制天命而用之”的命题,更是难能可贵的。《荀子》一书今存本为二十卷三十二篇。
2、《荀子·卷二十》孔子观于东流之水
孔子观于东流之水。子贡问于孔子:“君子之所以见大水必观焉者,是何?”孔子曰:“夫水大偏于诸生而无为者也,似德;其流也埤下,裾拘必循其理,似义;其乎不屈尽,似道;若有行之,其应佚若声响,其赴百仞之谷不惧,似勇;主量必平,似法;盈不求概,似正;淖约微达,似察;以出以入,以就鲜,似善化;其万折也必东,似志;是故君子见大水必观焉。”[4]这里,孔子提出水有“九似”之善,比老子所说的“七善”增加了“二善”。
三、江西铅山石井有关“上善若水”题刻、摩崖
1、县志中对石井的记载
石井,县北四里,巨石间有窦涌泉为井,上结岩龛之,若猛兽张颐,下深数丈,轮广倍差,色绀碧,可烛须眉。井上石文隐起错缕如莲花倒生。县多瞻水味涩,此独甘。昼夜流不竭,灌田数百亩。旧名玉洞泉,又有碧玉、慈济、醒心等名。或谓神龙居之名圣泉,然石井之名,唐光启中尝赐额,故名石井。(同治铅山县志 卷三 地理·山川)
2、对石井最早、最完整的传记——宋 洪刍[5]《石井记》
信之山,富于岩岫而啬于水泉,故其石苍顽无濯泽润之气,草木生之亦不畅茂,譬诸身:地其肉,石其骨,泉其血脉也。今有人丰肉坚骨而血不滋焉,则其为人外稿而中枯,发悴而毛擢固宜。铅山为县,在郡西南距州治八十里,未及县二里所。道左有佛祠,背负小山,石山而带土者也。有泉然发于罅间,上有堪力石覆若神施鬼设者。水汇为井,其深数尺,其轮广倍之;其色正碧,其清烛须眉;湛然盈坎,不耗不溢,冬夏水旱不改其度也。
僧惠高为予言:泉有神龙宅之,时鱼服出游泉上,或显或晦。庆历中,有民濯手足泉上,井中有声如雷,泉涌出流溢堂殿,昼漏下数十刻不止。僧大惧,集其徒作梵呗祈悔,水乃缩如故。其洁如此。
余继以职事行县,过其庐必徘徊泉上,久乃得去。
余习庐山泉水之胜,如开先之瀑布[6]、贤之三峡[7]、康王之谷[8],卧龙之悬水[9],缟练飞而雷霆吼,可谓壮观矣。然其泓澄停蓄,满而不溢若石井此者无有也。寺僧以石渠行之,日供漱濯溉夏畦之用。沛若有余,下流犹溉田数百亩。
院无金石刻,旧称石井院,相传大义禅师驻锡于此。今号资福院者,天圣元年所赐额也。余爱斯泉,岂易所为井谷者耶!遂书其异遗浮屠,使刻诸石以告米者。(《乾隆铅山县志》卷九·艺文·记)
3、关于石井的诗作
石井诗作的作者,于《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上列有条目的就有:
唐 刘《石井联句并序》;
宋 李纲《石井二律》、朱熹《次二友石井制作三首》、洪炎《铅山县石井院》、刘子《石井》、魏野《石井》;
明 李梦阳《石井岩》、夏言《游石井和朱子》;
清 蒋士铨《幽崖开虎口》、罗泽南《出山犹是在山清》;
还可以举出的是:傅良桥《石泉吟赠友》、尹韶《石井》、杨人杰《石井》、费懋文《同夏桂州游石井》、温朝荣《石井》、葛天申《石井和》等等。可见石井从宋到清都是一个著名的名胜景点,不管是名人还是非名人的诗作,都没有像刘《序》和《联句》那样深刻探讨“石井”水涵义的。
4、石井和石井庵的现在
从唐光启中(886年)算起,石井庵应娄有1100多年历史了。当然,石井实际存在的时间就更长了,石井庵屡修屡毁,屡毁屡建,不知凡几。2001年大殿重修之后的石井庵,已具有一定规模和宝相。当时住持师傅为此丘尼:释达成,释达鲁。此次寻访,我们碰到的是达成师傅,铅山县佛教协会的理事,在她的指引下,寻访得十分顺利。
当然,洪刍的《石井记》和刘的《石井联句并序》都没有找到,哪怕是断碑残句也毫无线索,井旁已风化的岩石上,依稀尚有曾经是摩崖,至今已无从辩认的“字”迹,似乎在诉说岁月的沧桑和被漫灭的无奈。现今石井庵内尚存清康熙、嘉庆、道光年间四块《重建石井庵记》归碑。
总结以上老子、孔子、刘对“上善若水”的描述,共有十一个“似”:似德、似义、似道、似勇、似法、似正、似察、似善化、似志、似惠、似廉。
试用现代文翻译如下:
(一)、那水它倾尽全力地滋养世界上所有的生命而不居功,如同人世间最高尚的道德。
(二)、那水它流动着,不管水道是宽是窄,容器是扁是方,始终是就下不争上,甘居于下,如同人世间谦逊,甘为人梯的义理。
(三)、那水它浩浩荡荡无休止地涌动而来,如同人世间绵绵不断的道义。
(四)、那水它高低起伏,前仆后继地流动,即使前面是万丈深渊也无所畏惧,如同人世间临危不惧,无私无畏的英雄气概。
(五)、那水它流经石谷泥潭,江河湖泊,始终遵循着“平则溢”的规则,如同人世间公正无偏的模范法规。
(六)、那水它流经的任何一个平面,都很自然地保持着水平,根本无须用括尺来使之平正,如同人世间的率真和正直。
(七)、那水它是细柔的,微软的,却又是无所不能,无所不达地滋润着比秋毫还要细致的角落,如同人世间那无微不至的洞察和关爱。
(八)、那水它又是鲜活的,任何已经污染的物品,只要一经水的洗涤,就能洁净如前,如同人世间那出神入化,去恶就美的引领教化。
(九)、那水它穿山越岭,千曲万折,尽管一路艰辛,但最终能东流入海,如同人世间百折不挠敢于成功的坚强意志。
(十)、那水它源出高处,从高到低一路润湿,一路滋养,如同人世间自上而下的施与实惠。
(十一)、那水它冬季澄静,秋季清澈,包容清洗过万物,却始终一尘不染,如同人世间的廉洁。
行文至此,忽然联想起温总理在《与文学艺术家谈心》中提到过的张载(1020—1077),他也是北宋仁宗时期人,他进士及第的时间比刘煇还早了二年(嘉祜二年)。有幸的是,他因崇尚“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而受到了范仲淹的面对面指点,以终身奉行座右铭“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这一人生轨迹,谱成了他追求“上善若水”的成功之路。
谨以此拙文,与徐学同仁共勉。
(作者为中国徐霞客研究会会员)
注释:
[1]、《徐学研究》2007.12特刊,特载《国务院总理温家宝的贺信》。
[2]、《老子》一书,版本众多,页次不同,只注章数“第九”。
[3]、《四库全书》1055册,192页,苏辙《老子解》。
[4]、《荀子》一书,版本众多,页数不同,只注卷数“二十”。
[5]、洪刍,宋,洪州南昌人,字驹父。哲宗绍圣元年(1094)进士,放意江湖,不求闻达。钦宗靖康中为谏议大夫,有才名,有《老圃集》等。
[6]、开先之瀑布,开先谷的瀑布。《中国旅游文化大辞典》(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12月第一版)第434页有“开先瀑布”的条目。内称“是庐山最壮丽的瀑布之一”,并说李白《望庐山瀑布》:“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即是赞美此瀑。
[7]、栖贤之三峡,栖贤谷的三峡。《中国旅游文化大辞典》(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12月第一版)第433页有“观音桥”的条目。释文中称“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庐山栖贤谷中,建于北宋大中祥符七年(1014年),原名‘栖贤桥”’。还直接引用了徐霞客《游庐山日记》:“怒流冲激而来,为峡所束,回奔倒涌,轰震山谷,桥悬两崖石上,俯瞰深峡中,进珠戛玉。”
[8]、康王之谷,康王谷的谷。《中国旅游文化大辞典》(上海古籍山版社,2000年12月第一版)第434页有“康王谷”的条目,释文中有“有庐山第二大瀑布谷泉,景象壮观。”“被茶圣陆羽定为天下第一泉”,其《茶经》曰“庐山康王谷水第一”等语。
[9]、卧龙之悬水,卧龙谷的悬水。宋,周必大《庐山后录》中有“出官路,过三峡桥,遣从者先入栖贤,独与徐道人携二朴复由小路,为卧龙之游,”“……行自此又盘一岭,至卧龙新庵,有江洲蔡道人主之。复行半里,过旧庵基,沿涧乃至。其处苍崖之下,
怒瀑淙击,高十余丈,与九华山雪潭争为长雄。”等描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