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霞客的“认识”创新精神特具现代价值——再学温家宝总理“传承与开发”说的启悟
作者: 蔡伯仁
社会主义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离不开对祖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开发……
开发,实乃在传承传统文化中具有现代价值部分的基础上的创新!
当我再学温总理的“贺信”,联系思索着代代传承与开发的祖国传统文化——徐霞客《游记》的时候,便升腾起了我欲表达的这个题旨!
首先要说:我题中所说的“认识”是个哲学的基本概念,内涵怎样认识世界,从而改造世界。
论者常据《游记》而认定霞客在游记文学或地理科学等方面的创新精神,这无疑是对的!不过,我以为在人类的进步、经济的发展、文化的提高的历史长河中,霞客的“认识”创新精神最贴近我们现代生活,特具传承与开发的现代价值。且容我从行与知的关系谈起:行与知的关系,即是我们今天所说的实践与认识的关系。这是认识论的基本命题。行与知,孰先孰后,实体现着如何认识世界的大问题。它之所以是个大问题,实决定着如何改造世界的大观念。
明王朝取用朱熹的“知先行后”,后又兼用王守仁的“知行合一”(实是“销行于知”)。这两者都是唯心主义的“认识”。其实质都是要求先知——即先认识“三纲五常”,而后遵从而行之——即实践它,企图达到“存天理、灭人欲”的目的。这便是明王朝改造世界——实行统治和妄图立万世基业的大观念。
徐霞客不为唯心主义“认识”——实即不为当时朱、王“理学”所屈,在长年的“欲穷江河之渊源,山脉之经络”(丁文江语)的过程中:考诸图经,考察山川,从而传承、开发出了一条认识客观世界事物的新路!
不过,霞客认识客观世界事物的这一条“新路”的思想、行为并没有在《游记》中扎堆表述。今把散落于《游记》中的有关“认识”的词句聚集、揭示、引例、略释,则可见霞客认识客观事物的这一条“新路”来:
霞客坚持“不行不知”(含“行而可知”)这是他“认识”的前提。如:腋中悬流……。不行此径不见也。(褚、吴本《徐霞客游记》第681页,以下所引只注页码)
不陟此冈,不知此脉乃由此也。(746)
不探江源,不知其大于河。(1129)
……
在《游记》中还可引出许多类似此说“不行……不知……”。我据而压缩为“不行不知”(含“行而可知”)。
综而言之,“行”是霞客“知”客观世界的基本的、也是首要的思想、行为。“知”得之于“行”,所以他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是唯物的。也就是说他的“不行不知”(含“行而可知”)是符合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基本观点的。
正由于他对“不行不知”(含“行而可知”)之坚持,始有感性认识发展为理性认识的深化,《游记》也就有着唯物“认识”的历史价值。
霞客以“行”为第一的思想、行为,与我们今天强调“实践第一”的观念是一脉相通的!霞客由“不行不知”这基本的、首要的“认识”始知:
1.征事考实,书之不足尽信如此。(730)
这是强调了信“行”而“不尽信书”。
“不尽信书”,本义也不是“全不信书”而含“可信之书(内容),还当信之”。这实有传承可信之书(内容)而开发之的意义在。霞客在《游记》的此种作为,随处可见!(恕不赘引以解)
2.余欲经此验之。(1101)
“经”而“验之”,义即“经验”也。这实是对“已知”而亲自加以“验”核它是否符合客观事物真实的行——知是也,以期达到“知”的更实在,更准确,更真实,更有新见。一切真知皆源于经验。对客观事物的真知、新知无不赖于经验。“经验”实含反复行—知—再行—再知……以期获得对客观事物可靠的知识、创见的知识。“经验”中包含“认识”质的飞跃。
3.注重“沧桑”之因。
此实即注重客观事物之所以变动的原因。
这自然是对事物本相深入的认识了!《游记》中多见“沧桑……”,诸如:
岂沙积流移,石亦不免沧桑耶?(2101)
沧桑转盼如此!(638)
释教之盛衰,抑世变之沧桑也。(321)
……
霞客又从而探究客观事物“动”、“变”之“因”。客观事物之动、之变是无不各有其“因”的。这其实是霞客行……知……的深入。
4.认识在“对比”中升华。
在《游记》中可见霞客随处都运用着“对比”认识客观事物的方法(其实是认识客观事物的思想),以达到理性认识的效应。如:
宁洋之溪,悬流迅急,十倍建溪。盖浦城至闽安入海,八百余里;宁洋至海澄入海,止三百余里:程愈迫,则流愈急。
——从对比中得出的“程愈迫,则流愈急”。这是由感性认识而得出的理性认识,富有普遍性品格,故极具指导价值。
不错,从“对比”中得出规律性的认识是可能的。这自然还不是纯属“逻辑推理”的思维方法,但与后来由西方传入的“逻辑推理”的思维方法是颇靠近了的!
5.循名责实,与就实制名。
这是霞客行知“认识”中的又一个方面。此即是对已识的客观事物进行考证,辨识其正确与否;对未识的客观事物有所发现而予以定名——这其实是扩大了对客观事物的认识。这都是扩大空间、丰富内容,启泽后世的行知“认识”。诸如:
探读书岩之胜(286)……的考证、辨识。
对岩溶地貌:天生桥、海子、峰丛……的新发现而予以定名。
6.敢于舍生、拓求第一手资料。
敢冒“精怪”之危而蛇行深入“麻叶洞”(184),终于见到了洞内的富闳、瑰丽。
漫以血肉长躯而离乡三载,陟南龙大脊如织(1200),终于识得大江源头应该是“金沙江”。
正因为敢于舍生、拓求得第一手资料,所以《游记》的“认识”具有实在的、可靠的、真理性的价值!
7.重视见闻、精于判断。
明末边陲不少汉官与当地土司既互为利用,又互为扯皮。如黄草霸为“钱赋之数”、“可建一县”,然“土司恐夺其权”,“州官恐分其利”,故“莫为举者”(780)。又互为利用,如汉官对土司“惟加衔饵”。(654)土司对汉官“则厚赂之”(478)。
这正道说出了边陲所以不治之结症!类此判断,《游记》中多多。此实属行……知……所得安定边陲之要义也!
8.不知、或不验者不言、不纪。
这是霞客对客观事物认识的实事求是态度,实也是对后人认识负责任的唯物“认识”。如:
粤西游至“……狮石之上曰冲口……余先闻之邑父老云:‘近冲口有仙源洞府。’记忆不真,无可问者,不识即此否?”
——可不是吗?据“闻”,霞客只是听“邑父老”之说,但又觉“邑父老”又“记忆不真”,故无处可以再行“问”之。因而只能以“不识即此否?”而存疑之。霞客心虽向往游“仙游洞府”,但不可求得。所以《游记》也只能是不言、不纪而止了。
这看来只是个平常的句子,普通的地方,并不显眼,然就体现霞客此种对后人负责任的态度。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这更体现着霞客的“认识”的唯物、可信!
请注意:以上8个小题是基于“不行不知”(含“行而可知”)而展开的认识世界事物的方面。它们的“认识”实质是一义相系的!
今从散落于《游记》中聚集、揭示、引例、略释有关“认识”的词句,不就赫然可见!
徐霞客由祖国传统文化——“认识”文化传承、开发出的一条认识客观事物的“新路”!即由实践拓出“认识的新路”!
霞客由实践拓出的这一条“认识的新路”:考诸历史,论哲学之古籍,不见有如霞客对唯物“认识”作这样完备的表述;审察当时,朱熹、王守仁的唯心“认识”一统天下,不见有如霞客这样张扬唯物“认识”与其抗争;展望未来,(以霞客生活的年代为坐标)霞客的唯物“认识”颇具可持续发展的价值。稍后的顾炎武、王夫之可说是其持续发展者。
无论在“历史”、“当时”,还是“未来”,都给人以唯物的、全新的理念。
若问霞客由实践拓出“认识的新路”之思想、行为由来,概言有三:
(1)缘起于资本主义经济因素的萌发所带来的个性解放思潮的涌动。不为“科考”所羁,不为“书斋”所囿,走自己的路,显然是霞客个性解放之举。这是他“认识”思想的时代性。
(2)继发于“几四十年”(1119)中考诸图经、考察山川,从而传承与开发了自我的独立、创新见解!否认朱、王理学,建树信奉“不行不知”(含“行而可知”),从而拓出了“认识”的新路。这是他“认识”实践的长期性。
(3)期望于破“山川面目,多为图经志籍所蒙”(1189),不畏艰险、实践考察、忠实纪录,还山川面目本来之真于《游记》。这是他“认识”理想的价值性。
这概述的“由来”三题,即思想、实践、理想是霞客拓出“认识的新路”的可能与保证!
霞客在由实践拓出“认识客观事物的新路”的过程中,凸现出他的全新理念、展示出他“认识”的创新精神!
丁文江说:先生(徐霞客)游,非徒游也,欲穷江河之渊源、山脉之经络也。此种“求知”精神,乃近百年来欧美人之特色,而不识先生已得之于二百八十年前。(《徐霞客先生年谱》)
丁先生所说的“求知”精神,实指霞客的“认识”——不为书斋穷“经”所缚,毅然走向自然、社会的广大空间,实践地去求得真知、开发新的认识领域的思想、行为,且获得了地理科学等等的巨大成果!丁先生所说的“求知”精神,实含霞客“认识”的创新精神。这种“认识”的创新精神,在明末实是难能可贵!何况他的思想、行为在当时领先了“欧美二百八十年”呢!
我们也应这样认为:霞客的唯物“认识”,是我国“认识”发展史上时代的展现、伟大的革命,或说是我国“认识”发展史上本质的飞跃、伟大的真理,或说是我国“认识”发展史上成就的造极、伟大的创举。霞客的唯物“认识”,若比之于霞客死后200多年后德国的唯物主义哲学家费尔巴哈(1804~1872)则有过之无不及。因为费尔巴哈还没有摆脱传统的唯心主义束缚。而生于费尔巴哈200多年前的徐霞客呢?就已摆脱了自南宋末年来传统的唯心主义束缚。是的,在《游记》中虽时见霞客拜佛、求神,但这佛、神并没有影响得了他总体的唯物主义“认识”。
这唯物主义“认识”就是我之所以称谓“徐霞客是思想家”的主要论据之一。
徐霞客的“认识”,在我国历史上闪烁着朴素唯物主义、自发辩证法的思想光辉!
那么,霞客由实践拓出的“认识客观世界事物的新路”所体现的创新精神,在那漫长的时间里为什么又湮没而不彰呢?
我推究,原因有三:
布衣霞客的《游记》,在他生前鲜为人知,在他死后又待至135年后方始有限度地梓印行世。这无异于是湮没了135年。此其原因之一。布衣霞客的《游记》,在梓印行世后,他光辉的唯物“认识”又为游记文学、地理科学等方面的成就所掩盖。况说他的唯物“认识”又是散落于《游记》的字里行间,极易为人疏忽而遗漏。此其原因之二。
布衣霞客的《游记》,一时为挚友、长者、大家等基于徒见其“游”而推介其“游”。后由丁文江先生倡导始识其地理科学之成就。及至今日论其“游”者有之、论其地理科学者有之,甚至论其他方面者亦有之,然终未识其由实践拓出了的“认识”的新路。此其原因之三。
这三大原因,固使霞客“认识”的创新精神湮没而不为世人认知,但实也由于时代的局限。
是的!霞客有多种方面的“精神”存在着现代价值,但他“认识”的创新精神,乃是诸多“精神”中的核心。人类的进步、经济的发展、文化的提高,都要求传承历史的贴近于我们时代的唯物“认识”的创新精神!
当年,毛泽东曾说:“我很想学徐霞客。”
那他“想学徐霞客”的什么呢?据他在1958年1月28日一次会议讲话的“我看他(徐霞客)不到处跑怎能(把《游记》)写得那么好?”和在1959年4月5日上海召开的中共八届七中全会上讲话的“他(徐霞客)就是走路,一辈子就是这么走遍了,主要力量用在长江”来看:他的所谓“到处跑”、“就是走路”,这岂不就是指徐霞客一辈子实践考察自然、社会的唯物“认识”的创新精神?
是的!毛泽东是际于全党大兴调查研究之风、深入实践考察之风,而向全国干群号召“学徐霞客”的!
今天,我们进行徐学研究,当实现温家宝总理的“传承与开发”说,我以为首先得“传承与开发”徐霞客的“认识”创新精神;因为“认识”居于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统领、决策、实践的全局主导地位。“认识”正,则全局正。“认识”创新,则全局创新!霞客的“认识”是正的,霞客的“认识”是创新的!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离不开对祖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开发。对徐霞客,首先的当是传承他的“认识”的创新精神,从而开发我们时代的“认识”创新精神,以有效地促进人类的进步、经济的发展、文化的提高!
徐霞客唯物的、可实践的“认识”具有现代价值。它在我们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过程中,可持续发展——可为传承利用、可资开发创新,可融于我们积极倡导的唯物主义认识论、唯物辩证法而得以永存发展,得以正确地认识世界、有效地改造世界!
诚如我说,那徐霞客的“认识”创新精神,自然理当是我们首先传承与开发的了。因此,实现温总理提出的“更能促进保护资源、环境和生态的作用”,是由徐霞客的“认识”创新精神这客观的特具的现代价值所奠定了的!
(蔡伯仁 江苏省徐霞客研究会特约研究员、江阴市徐霞客研究会学术委员会委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