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导航

武功山道佛文化遗址:有待破解的文化密码

武功山道佛文化遗址:有待破解的文化密码

汪 伟


2010年,因拍摄上海电视台大型纪录片《霞客行》,我和我的剧组曾经来到江西省安福县武功山,和当地的人文学者刘宗斌、姚义兴等老师一起发现了明代宗教遗址,还发现了同时期、文字清晰保存完好的古碑。石碑上刻有:“古磐上人身如磐石心似月圆元无起初玄之又玄”以及“明天启甲子年六月千山贺安国为留愚上人题面壁如愚有几人愚留不尽复天真弥陀一句无生灭却是当年丈六身”等文字。当时的发现过程我们有完整的视频记录。由此,我认识了一些好朋友,更多地了解了的武功山。

对我来说,武功山已经成为我的梦想之地,我也为平生能有吉安的这些朋友感到高兴。今天我们讨论武功山道佛遗址,先说说明朝旅行家徐霞客。

徐霞客最后一次西南游,于丁丑年(崇祯十年,公元1637年)的正月初一从江西永新县开始北行,向武功山进发。正月初七日到今莲花县的路口、庙背村。整个活动轨迹如下:永新县禾山----安福集云岩----白法庵----金顶----九龙山----莲花县界头岭。在他的游记中,数度提到了吉安的县名“安福”。根据他在游记中的记录,共经过了厚堂寺、禾山寺、三仙行宫(茅庵)、集云观、棋盘石未名庵、白法庵(观音崖、白法佛殿)、萁山未名庵、萁山顶茅庵(三石卷殿)、九龙寺、石洞北未名庵、石门寺等,共记录道佛场所十几处。在徐霞客6天的时间里,在武功山中见到了这些佛道寺观,并且受到一些道观僧众的招待。

我们应当看到,徐霞客在武功山的行程中,都是自己带队,没有当地的向导,按照线性路线由南往北向武功山顶峰行走,再由北而南再往西经九龙前往湖南茶陵方向。我们可以肯定,应该还有更多的佛道寺观徐霞客没有“遭遇”。但是,我们通过徐霞客的游记,我们可以大致地了解到徐霞客记录了部分武功山寺观的名称、规模和历史,甚至还用形象的语言描述了他当时所看到的寺观景象,给了我们一定的参考价值。如集云观:“葛仙翁栖真之所,道流以新岁方群嬉正殿上,殿止一楹,建犹未完也。”如观音崖:“观音崖者,一名白法庵,为白云法师所建,而其徒隐之扩而大之,盖在武功之东南隅,其地幽僻深窈,初为山牛野兽之窝,名牛善堂,白云鼎建禅庐,有白鹦之异,故名白法佛庵。前有广池一方,亦高山所难觐者。”

跨江西湖南两省的武功山,山势连绵,植物茂盛。徐霞客在日记中非常详细地记录了武功山的考察过程。徐霞客写到自己“衣履沾透”,没有想到山上这么寒冷,在由低到高的登山过程中渐渐感受到身体的反应。但他不但第一次看到南方瀑布被冻成了冰帘、冰棱,还记载了武功山众多道佛场所,也记载了自己受到现属萍乡刘姓人家的殷切照顾。

此外,根据武功山志有关记载,在武功山有多处道佛寺观,计有百多,数个朝代,武功山可谓香火不断,尤其是明朝早中期,“香火相望;湖西诸郡,争仰止祈福不绝;其他道院丛林,星列棋布”。我已经来武功山5次了,我们从有关记录和现实考察情况来看,武功山道佛寺观呈现几个特点:

一、数量多,可谓星星点点。这可以说是武功山的地理环境决定。武功山范围广阔,曲径通幽之所鳞次栉比,给修行之人提供了无限广阔之空间。二、 佛道各修,相处和谐。在徐霞客游记中,寺观交错,寺庵与道观各居其所,互不相扰。在我们考察中,也可以发现这样的现象。三、 寺观规模不大,没有出现体例特别庞大的建筑。从徐霞客游记中也可以看出,他所见到的这些寺观,有好几处都用“茅庵”来命名,可能他是外来人,不知道真正的名字,但可以让我们知道大致的规模。以徐霞客与道佛的密切关系和游历之广,这些描述足以可信。

但通过徐霞客的描述,我们也可以看到这些道佛之地或居幽雅之处,不易发现;或依山向日,视野开阔;或临池而居,悠闲从容。从我们考察观察情况来看,大多数寺观以少量石材、多量竹木为主要建筑材料。我们现在还无法确认武功山道佛寺观出现这些特点的原因,有可能是因为山势陡峭、地形复杂,有可能是采石困难、运输不易,也有可能是因为这些寺观本身并不追求在开阔地大兴土木,以小、巧、雅、幽为美学追求。但是谁又能否认,也许从各地来武功山追求佛道仙境、修身养性的人,他们本身就不想劳民伤财、追求独善其身呢?

我们可以想象那么一幅幅画卷:在连绵不断的武功山深处,多少年来,多少修佛行道之人,他们躲避了繁华喧嚣之所,身居武功山幽深之处,呼吸着清新的空气,朝观日出,夕赏晚霞,陶醉在雾海之中,体会着大自然的美妙,觉悟着人生的真谛!可能很多人还没有意识到,武功山的道佛遗址,小而不失雅,多而不失滥,简而不失幽,体现着心灵与肉身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也许有些人会失望,似乎看不到武功山多么庞大的宗教建筑群,但是,我们反过来看,却是那些逝去的先人无意破坏环境、留自然之魅于后人的简朴。

至于武功山道佛寺观为什么只有这些遗址,我认为有很多的研究工作要做。不排除历史上历朝历代对道佛两家的不同看法和态度、历史上不同年代的战争、政治运动和自然破坏。从我们拍摄《霞客行》的过程中,可以发现对文物和传统文化承载物破坏比较大的是太平天国运动,抗战和国内战争、文革中的破四旧等运动,太平军对南宁崇善寺的破坏就是典型案例;也曾经造成了巨大破坏。但是有一点事肯定的,那就是,切实保护好这些遗址,不要再有更多的人为破坏了。

从我们的考察情况来看,我个人有以下想法:可以肯定,江西武功山曾经是中国道佛文化集中地,但是却有着武功山自身的特点。这还需要进一步研究。从有关资料、文献,深入研究武功山道佛文化,并从更宏观的中国道佛历史来考察武功山在道佛文化发展史中的地位和作用。武功山在吉安市、乃至江西,具有什么样的文化内涵,与庐陵文化有着什么样的关联,同时还承载了什么样的文化密码。在学术界、道佛文化界和旅游界,有很多理论空白。

因此,我提议,建立武功山道佛文化遗址研究项目专项组,集中整理、勘察、考证并上报文物保护等部门。在切实保护的前提下适当开发。既然是遗址,可以说有很多散落的文物,在完全开放的情况下很难说被游客捡走。另外,没有开发,富不了一方人民,这是我一贯的看法。问题是怎么开发?在切实保护环境的铁前提下,如同我们武功山的这些先人,不要大兴土木搞大型建筑,以小、巧、雅、幽为美学追求,合理建设;适当复建一两处道佛寺观,香火还是要有,满足百姓的文化需求;同时,切实管控如帐篷节之类容易污染环境、造成生态灾难的人为破坏活动。适当的招商引资,采取共同开发的方式,解决资金缺口,但不能目光短浅,牺牲安福人民长久利益。武功山旅游资源的开发,必须在更高的层面来合理定位、有效开发,是一个大工程,在此不多赘述。

武功山的道佛文化遗址是宝贵的,是我们安福人民、吉安人民的一笔巨大的精神和文化财富,它们是无声的文化印记,蕴涵着丰富的宗教文化密码,是江西乃至中华民族人文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武功山有着丰富的自然景观、自然资源、宗教文化、历史与人文内涵。

在我几次来安福的工作和考察中,深感武功山自然环境和生态环境没有遭受破坏,道佛遗址也没有受到过度开发。我去过很多地方,比如我们永新县的梅田洞就已经遭到破坏。“不怕穷,就怕没文化”,文化是一种品味,是一种希望,是我们的子孙能承继并引以为豪的精神财富,是我们民族有自信心、有修养、有可持续性发展的精神动力。今天我们考察武功山道佛宗教文化遗址,具有特别的意义。

作者汪伟。纪录片《霞客行》导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