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导航

徐母王孺人出生江阴东常村再考

徐母王孺人出生江阴东常村再考

陈锡良

徐学界众所周知,犹如孟母教子,徐霞客母亲王孺人,是教育培养徐霞客不走科举仕途而迈向大自然旅行考察,成为杰出的地理科学家、文学家的关键人物。考证徐母身世籍贯,是徐学的重要课题。笔者从8年前开始考证,发表论文后,竟然峰回路转。 

一、王孺人出生江阴璜塘东常村的考证受质疑

笔者以陈仁锡《王孺人墓志铭》为指针,查阅江阴本地续修的新版《东常王氏西沙支谱》,结合查阅《梧塍徐氏宗谱·徐有勉世表》和明代嘉靖年间倭寇侵犯江阴等史料,考证出徐母王孺人出生于江阴市璜塘镇东常村。

6.jpg

笔者在《东常王氏西沙支谱》等史料中查阅到,1、嘉靖年间江阴东常村王诗,号成东,配无锡兴道乡华氏。女儿生于1545年。2、王诗卒于嘉靖四十二年。3、王诗祖上数代都有字、号,多有做官,多有继室、侧室,属于耕读大户,与徐家门当户对。 4、倭寇猖狂,江阴知县钱錞战死。王诗子女多而幼小,全家避难到无锡城内。5、华氏带长子、女儿出无锡北城探望“姻家杨”。以上诸要素均与《王孺人墓志铭》相吻合,从而确认徐母王孺人出生于江阴县璜塘镇东常村。笔者于是发表论文《徐母王孺人身世考略》。该文先后载于2015年1月江阴《徐学研究》第33期,2015年5月《踏遍青山上下求索·第十一届中国江阴徐霞客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15年12月发表于北京《徐霞客研究》第31辑。 

两年后,质疑者推翻笔者的考证结论。质疑者认为:徐母王孺人不是江阴人,而是无锡人。贵州徐学研究者张兴华先生(以下徐学研究者皆称先生)发表论文《徐母王孺人出身于无锡嘉乐堂王氏家族》(载无锡市徐霞客研究会刊物《徐霞客与当代旅游》2018/12第四期)。无锡市徐霞客研究会会长吕锡生先生由早先赞成笔者的东常村说而转为赞扬张先生的嘉乐堂说。他在2019年北京《徐霞客研究》第36辑发表论文《论江阴徐霞客与无锡王忠纫的友谊》,指出无锡嘉乐堂的王永吉即王忠纫,是徐霞客的“至亲好友”。后来,吕先生进一步发挥张先生的嘉乐堂说,在2021年第二期《徐霞客与当代旅游》上,连发三篇文章:1、《无锡徐学研究五年解三题》(其一题为“王孺人籍贯不是江阴而在无锡”);2、《嘉乐堂四王身世的考定绝不止于令王孺人籍贯复见天日》;3、《王学一及三王身世考定是判明徐母王孺人籍贯的两大基石》。同刊上,江南大学的邬秋龙先生发表《王忠纫与徐霞客交谊考述》,观点:嘉乐堂王重道生霞客母王孺人,王畸海是徐霞客姐夫。

二、王孺人出生无锡嘉乐堂王氏的考证不能成立

张、吕、邬先生文章的中心观点是:徐母王孺人不是江阴人,而是无锡人,是无锡城里嘉乐堂王氏王重道的女儿。江阴徐霞客研究会蔡崇武、缪幸龙等先生对此先后发文质疑。笔者亦反思自己的东常说有没有问题?没有,一时没有无锡嘉乐堂王氏宗谱而没有及时反驳。后找到王表、王立道、王重道、王化行等世系的槐汝堂王氏宗谱,结合查阅相关资料,发现徐母王孺人籍贯嘉乐堂说有很多硬伤,嘉乐堂说不能成立。不能成立有10条理由。

7.jpg

1、《王重道世表》号梁川,说明不是徐母王孺人父亲王城东。

槐汝堂《王氏宗谱》里,诚如吕先生所说,有王表①、王立道①父子进士,有王永吉、王永积兄弟进士,确实是无锡城里名门望族。吕先生说王表是王重道的父亲,王重道是徐母王孺人的父亲。看上图《王重道世表》:“重道,表次子,号梁川。明鸿胪寺丞。配华氏。子一,化行。”这里的鸿胪寺丞是因父兄进士的荫庇而任从九品小官。王重道的号是梁川,不是《王孺人墓志铭》里王孺人父亲的号城东,由此说明王重道不是徐母王孺人的父亲。

2、《王母华孺人墓志铭》里王重道卒年证明不是王孺人父亲。

孙继皋②撰《王母华孺人墓志铭》记:“华孺人者,故鸿胪梁川王公重道之继室也……鸿胪公卒,孺人称未亡人,十六年卒……孺人……未老而病痹,病八年竟卒矣。距其生为嘉靖癸未,卒为万历辛巳。”因为《王重道世表》里没记生卒年,笔者便依据上述《王母华孺人墓志铭》里华孺人的生卒年和她在王重道卒后“十六年卒”,来推算王重道的卒年:华孺人生于1523年,卒于1581年,而王重道卒于华孺人卒前十六年,即卒于1565年(嘉靖乙丑四十四年)。而陈仁锡所撰《王孺人墓志铭》记:王孺人“既归豫庵公(徐有勉),而翁光禄柴石公(公公徐衍芳)卒……陈孺人(婆婆陈玉贞)暨太翁鸿胪云岐公(太公徐洽),未几并卒,城东公亦卒”。笔者认为,公公徐衍芳先卒,婆婆陈孺人和太公徐洽“未几并卒”,徐洽卒于嘉靖甲子四十三年(1564年)。实际上王城东卒在“未几”前的嘉靖四十二年(1563年)。由此对比说明,王重道比王城东晚卒二年。如果徐学研究者认为按《王孺人墓志铭》字面看,王城东应与陈孺人和徐洽卒在同年,就是嘉靖四十三年。那未,王重道比王城东也要晚卒一年。总之,理由1、2两条,足以证明王重道不是徐母王孺人的父亲。

3、《王重道世表》没有记女儿(王孺人)。

上面《王重道世表》里,只记一子王化行,没记女儿。宗谱里没记女儿有两种可能:一是确实没有女儿;二是客观上有女儿,由于重男轻女而忽视、后代修谱时间长久遗忘等多种主观原因没有记。实事求是说,《王重道世表》没记女儿,仅凭这一点还不能肯定没有女儿。

4、王立道撰《王介妇华氏圹铭》没有记女儿(王孺人)。

王重道的哥哥王立道撰有一篇王重道前妻《王介妇③华氏圹铭》。开篇写:“余仲弟重道娶于华氏。华氏妇以嘉靖庚子五月六日卒。” “嘉靖庚子”即嘉靖十九年(1540年)。又记多病的“王介妇八年凡产五子,三男皆不育,惟二女子在先”。圹铭没记二女子生后事。若其中一女是徐母王孺人,则绝对不可能。因为徐母王孺人生于1545年,王介妇1540年就去世了,她生的二女年龄比王孺人年龄大很多。

5、孙继皋撰《王母华孺人墓志铭》里没有记女儿(王孺人)。

孙继皋所撰《王母华孺人墓志铭》,是以第三人称王化行记母亲华氏的,故称王母。这华氏是王重道前妻华氏卒后继娶的华氏。华氏1542年生儿子王化行。如果1545年出生的徐母王孺人是华氏所生,那末她就是王化行的妹妹。《墓志铭》记:“盖余间里中,化行之事其母孝也,八年于病而身抱扶卧起,殁而恸几绝者数……”在这470字的《墓志铭》里,只记王化行8年里抱着病母华孺人起卧、母卒后大哭的孝行,竟一句话也没有提到华孺人女儿、王化行妹妹照料病母及奔丧之事。由此说明,王重道、华孺人没有女儿。写《墓志铭》的孙继皋(天启二年状元),他在《墓志铭》里写“盖余间里中”,表明他家和王家同住无锡小娄巷,他知道王重道、华孺人没有女儿。

6、李维桢撰《王太学墓志铭》没有记王化行的妹妹(王孺人)。

李维桢④撰有《王太学墓志铭》,王太学指郡庠生王化行。李维桢是徐霞客朋友,他曾在天启年间为徐霞客题咏《秋圃晨机图引》。在这篇1050多字的《墓志铭》里,详记王化行秉性,刻苦读书著作,悉心照顾父亲王重道、母亲华氏,详记四个儿子分别娶某职某人女儿(其中次子王学一“娶澄江徐某女”),两个女儿分别嫁某职某人儿子。但是,却没有一句记到他妹妹在家时和出嫁后回娘家照顾父母的事情。这说明王化行没有妹妹。这事不能怪李维桢,因为墓志铭初稿是王化行或儿子提供的。从理由3、4、5、6条的《王重道世表》、《王介妇华氏圹铭》、《王母华孺人墓志铭》和《王太学墓志铭》四个严肃的家族档案都不记女儿、妹妹,足以证明王重道确实没有女儿——徐母王孺人。

8.jpg

7、无锡城里的王重道不是“澄江右族”。

《王孺人墓志铭》记:“城东王公,澄江右族,孺人父也,倭燹避之锡山”。就是说,澄江右族的王城东一家在倭燹中从澄江(江阴别称)避难到无锡城里。吕先生说,嘉乐堂王氏住所原先在无锡城外的江阴巷,住所被倭寇烧毁,才迁移到城里嘉乐堂的,是“倭燹避之锡山”。吕先生说,“澄江右族”是陈仁锡对“江阴巷”的误解,是把“江阴巷”的“江阴”误解为澄江,徐母王孺人不是澄江(江阴)人,是无锡人。笔者要说,苏州人陈仁锡在无锡、江阴、常州一带活动过,是徐霞客挚友,不可能分不清无锡、江阴的区域。由此也说明王重道不是“澄江右族”的王城东。

8、“姻家杨”也说明王孺人不是王重道的女儿。

图二《王重道、王化行世表》记:王化行配秦氏。陈仁锡《王孺人墓志铭》里记:幼时王孺人和母亲华氏在无锡城郊外探望“姻家杨”,这杨氏应是王孺人哥哥的未婚妻。但是,王重道的儿子王化行配的是秦氏,不是杨氏。因此,王重道的儿子王化行不是徐母王孺人的哥哥。

 9、王学一(王畸海)不是徐母王孺人的女婿。

吕先生考证认定:天启四年,陪徐霞客赴上海请陈继儒写祝母寿文的王畸海,就是王化行的次子王学一,即徐母王孺人的侄子。王孺人把亲女儿许配给亲侄子,即王学一娶了姑母的女儿,表兄和表妹结为夫妻,亲上加亲。吕先生所说亲上加亲的依据是:《王氏宗谱》记“学一,化行次子,明郡庠生,配徐氏。”另一依据《王太学墓志铭》里记:“学一,郡诸生,娶澄江徐某女。”吕先生认为这两个依据,是证明王孺人是无锡嘉乐堂王重道女儿的推不倒的一块基石。邬先生也发文说:王畸海(王学一)是“徐霞客的唯一姐夫”,他说可参见马世奇《王次公暨配徐孺人合传》(王次公指王学一)。《合传》里写着“孺人生江上节义家”,说明徐孺人是徐有勉、王孺人的女儿。

笔者要说,江阴(别称澄江、江上)徐氏女有很多,王学一娶“澄江徐某女”,难道就一定是徐有勉、王孺人的女儿吗?通篇1170字《合传》长文一句也没有提徐孺人父母是谁,凭一句“孺人生江上节义家”就能证明徐孺人是徐有勉、王孺人的女儿,王学一的妻子吗?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本文开头图一《梧塍徐氏宗谱·有勉世表》:“宏祚、宏祖,王孺人出;宏禔,庶出。女一,适锡邑黄汝石。” 王孺人女儿嫁的确实是无锡人,但夫君是黄汝石,不是王学一。

10、王永吉(王忠纫)不是徐母王孺人的族亲。

贵州张兴华先生,考证出无锡嘉乐堂王氏王永吉,是天启二年与黄道周、文震孟、陈仁锡、郑鄤等人的同科进士,考证出王永吉就是在徐霞客逝世后,主动从季梦良手里把游记手稿带到福州去的王忠纫。张先生把论文交无锡市徐霞客研究会,会长吕先生撰文喜评:“王忠纫的身世终于才水落石出,明确其出身于无锡嘉乐堂王氏,是徐母王孺人的亲人,又是徐霞客的挚友……揭开了徐有勉常走无锡的奥秘……也明白了徐霞客逝世后王忠纫能自作主张取游记手稿整理的缘由。”吕先生结论:“王忠纫即无锡王永吉,乃是判明王孺人籍贯的基石之一。”

笔者认为,张先生考证王畸海、王忠纫身世是徐学贡献。但是王学一是嘉乐堂王重道的孙子,王永吉是王表的曾孙,两人和徐母王孺人在不同的王氏宗族,没有亲人关系。王永吉和徐霞客交往、取走游记手稿,缘于与黄道周等同科进士以友会友,不是宗亲原因。王学一和王永吉是判明王孺人籍贯的两块基石,是根本立不住脚的。

三、徐母王孺人出生江阴东常村是终考

9.jpg

考证王孺人籍贯,一波一折:笔者早先立江阴东常村说;张、吕等先生破东常村说,立无锡嘉乐堂说;现笔者破嘉乐堂说,再立东常村说。笔者以前用的是当代续修的《东常王氏西沙支谱》,现用的是续修《东常王氏西沙支谱》所依据的老谱:《王氏通谱》中的三槐堂《王氏西沙支谱》(光绪元年版)。笔者再进一步确立东常村说,有八大观点和证据。

(一)、王诗号“成东”与《王孺人墓志铭》“城东王公”相符。

上面第四图三槐堂《王氏西沙支谱》中的《第十六世王诗世表》:“诗,鹢子,字子删,号成东。明嘉靖三年甲申八月初四日生,嘉靖四十二年癸亥卒,年四十岁。葬河南新阡。配兴道⑤华氏,生卒俱佚。子五:原学,与学,本学,受学,幼学。”                                                    

有人问:号“成东”和 号“城东”怎么能称相符呢?笔者认为,两词同音,一字不同,属相符,这要历史分析。《王孺人墓志铭》是徐霞客写初稿加上口头介绍,交给陈仁锡的。外祖父卒于1563年,徐霞客生于1587年,阴阳相隔24年,徐霞客懂事听母亲讲述往事再到1625年写墓志铭初稿大约有长达30年左右记忆时间,亲历的母亲更要有70多年记忆时间。“城东”、“成东”音相同,究竟哪一号,母子俩天长日久记忆上会出现只记得读音而记不清形义的情况。历史 上,古籍中同一诗文,因长期传抄刊刻而在不同版本里有文字差异的事例,如唐诗中的事例较多。再说,“城东”“成东”相符,笔者不是孤立来看的,而是从综合分析王成东就是王城东来确认相符的。

(二)王孺人母亲华氏、兴道人,与《王孺人墓志铭》相符

看《王诗世表》:王诗“配兴道华氏”,与《王孺人墓志铭》所记“倭燹避之锡山。孺人年最幼,与母华过姻家杨”相符。“与母华过姻家杨”即和母亲华氏经过亲家杨家。“兴道”,指明代无锡城北外兴道乡。王诗妻子姓氏、籍贯、经历与《王孺人墓志铭》所记吻合。

(三)王孺人是王诗、华氏的女儿 。

有人会疑问:《王诗世表》里没有记女儿,怎么能说王孺人是王诗的女儿?王诗世表里只记儿子没记女儿 ,是不能直接肯定有无女儿。但是,从王诗五个儿子的世表里,通过他们的出生年龄与王孺人出生年龄进行对比,可以排出王诗有女儿。十七世表五子出生年:长子原学嘉靖十九年(1540年),次子与学嘉靖三十年(1551年),三子本学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四子受学嘉靖三十六年(1557年),幺子幼学嘉靖三十七年(1558年)。从中看出,次子、三子、四子、幺子年龄间隔二年、四年、一年,比较均匀。而长子与次子年龄间隔11年,明显缺了一人,这人正好是生在长子1540年与次子1551年两人中间的、生于嘉靖二十四年(1545年)十二月的王孺人。当然,笔者不是单凭排年龄来确定王诗有女儿,而是依仗宗谱综合其他资料的支撑来确定的。徐母王孺人是王诗、华氏的独女,排行第二,一个兄长,四个弟弟。

(四)王诗卒年与王孺人父亲王城东卒年相同 。

《王诗世表》:王诗“嘉靖甲申八月初四日生,嘉靖癸亥卒”,即嘉靖三年(1524年)生,嘉靖四十二年(1563年)卒,年龄40岁。《王孺人墓志铭》记:王孺人嫁给徐有勉后,公公徐衍芳先去世,接着婆婆陈孺人、太公徐洽“未几并卒,城东公亦卒……五年于兹而大丧相继,偕豫庵公(徐有勉)哭尽哀”。婆婆陈孺人和太公徐洽卒同年卒,卒于嘉靖四十三年(1564年)(《梧塍徐氏宗谱·徐洽世表》)。“城东公亦卒”,实际上王城东卒于陈孺人、徐洽前一年,即1563年。由此说明王诗(城东)就是徐母王孺人父亲。

(五)王诗家族与《王孺人墓志铭》记“澄江右族”相符。

以下为《王氏西沙支谱》所记第十六世王诗及以上父祖共七世世表(为简化,略去生卒年):

第十世烈祖王天倦:宽次子,字君德,号云逸。配湖塘金氏,合葬西平原。迁江阴金凤乡东常村。葬东常西平原。子四:迪,玙,三思,忱。第十一世天祖王迪:字希进,号松坡。邑庠生。葬东常西平原。配杨氏,继配李氏。子二:盤,颖。第十二世高祖王颖:字当能,号醉农。葬东平原居第。配塘石堰钱氏,继配青旸周氏,又继茂墅黄氏。子二:宾,宓;女三,长适湖塘查,次适北湖徐,三适习礼周。第十三世曾祖王宓:字宗望,号絅庵。葬东平原。配塘南俞氏,侧室张氏。子四:淮,澜,汰,滢。淮,滢俞出,澜、汰庶出。

第十四世祖父王汰:字柏川,号慎斋。恩授冠带。配石桥赵氏,合葬河南新茔。子三:鸾、鹉、鹢;女二:长适颜,次适琉璜张。第十五世伯父王鸾:字和之,号思梧。由邑庠生入太学,授大名府东名县县丞。配文林朱氏。子二:言,度;女二:长适琉璜张,次适富杯陶。第十五世伯父王鹉:字纳之,号近岩。邑庠生,应例授楚府典膳。配张氏,生子一:侯;侧室某氏,生子一:伟。第十五世父亲王鹢:字退之,号东涯。葬河南新茔。配石桥赵氏,生女一,适张。侧室柏氏,生子王诗。第十六世王诗:字子删,号成东,配兴道华氏。子五:原学,与学,本学,受学,幼学。

从王诗和父祖共七代看,都读书,都有字、号,有庠生、太学生,有做官,有赠官职。多有继室、侧室,都居江阴东常村,说明成东王诗家族是世代富裕的耕读大户。完全符合《王孺人墓志铭》所记“城东王公,澄江右族”,与邻镇马镇南晹岐徐霞客家族属于门当户对。补充解释王诗的名诗、字子删、号成东。王家崇尚儒学。王诗名诗,诗指《诗经》。子删指孔子将春秋大量古诗编删成最早的诗歌总集《诗三百》。因父亲王鹢号“东涯”,王诗取号“成东”,有继承、完成父亲事业和成就东常村事业两重含义。

(六)王孺人父亲避难无锡城缘于倭燹。

王诗生活在明朝嘉靖年间,东洋倭寇大肆侵犯中国东南沿海。地处江尾海头的江阴县成为重灾区。嘉靖三十年(1551年),大批倭寇扬帆驶入长江,登陆江阴,焚烧抢劫北城外大街。三十一、三十二、三十三年每年都有倭寇侵扰。三十四年(1555年),倭寇将富裕的江阴第一大镇青晹(王诗所居璜塘镇的邻镇)抢劫一空。同年六月,2000倭寇围攻江阴城不成,在城外四郊烧杀抢掠。知县钱錞率领兵马冲出南城门,被狡猾的倭寇伏击,寡不敌众而壮烈殉国,亲兵50人全部战死,支援的400狼兵溃逃。局势危急,住璜塘镇东常村的富户王诗子女多而年幼,江阴城远,无锡城近,而且无锡知县王其勤率领兵民,在三十二年冬和三十三年春把土城墙改造成了坚固的砖城墙,妻子华氏娘家又在无锡城北外兴道乡,因此王诗被逼带领全家避难到无锡城内,时年王诗32岁,女儿(王孺人)11岁。王诗全家避居之事与《王孺人墓志铭》记孺人父“倭燹避之锡山”情况相符。

(七)王诗长子原学配张氏与“过姻家杨”基本相符。

王诗家避难到无锡城里后,有一次,华氏带16岁的长子原学和11岁女儿出北城门。《王孺人墓志铭》记“与母华过姻家杨”,就是指母亲华氏带着长子、女儿探望长子未婚的杨氏家。三人见杨家大门紧闭,窗户用破衣物胡乱封着。彷徨之时,村民还嘲笑着。机敏的女儿(王孺人)说强盗就要来了,催促母兄赶紧进城。

图四《王诗、原学世表》记:王诗长子原学配“张皋庄张氏”。

查《无锡县志》,张皋庄在无锡洛社镇,离县城不远。笔者认为“姻家杨”和“张氏”应是同一家。究竟是“姻家张”还是“姻家杨”?笔者认为是姻家张。张(zhāng)杨(yáng)同韵,音近,陈仁锡把“张”记成“杨”,原因与上文所说“成东”记为“城东”类似。

(八)徐母王孺人出生江阴县金凤乡东常村。

王氏十六世王诗先祖、十世王天惓明初“迁江阴金凤乡东常村”,此后一直世居江阴县金凤乡东常村。为考察,笔者还到东常村听王姓老农(全村大都姓王)讲祖上葬地东平原、河南等,就是该村周边的老地名,以前平整土地时还从坟墓里挖出金钗、铜镜等物品。明朝时江阴县只有17个乡,规制大,清朝初期分成36个乡。明朝时的金凤乡到清朝分为璜塘乡、马镇乡(因有驿站而得名)。《王氏西沙支谱》汰公派世系图旁注“习礼庄、石幢、跳里、北王村、炮常村世系”,其中“跳里、北王村、炮常村”都在璜塘镇,东常村在璜塘乡中心。徐霞客祖居在马镇乡。

四、考证经验教训总结

“贵州有位眼花耳聋的张老先生,以其微薄的退休金,自费赴北京、石家庄、南京、无锡、江阴乃至广东,走南闯北费时3年,行程数千里,把考定王孺人出身的资料送来给我们,要我们进一步疏理确定徐母王孺人出身于无锡北门江阴巷、后迁城东小娄巷的嘉乐堂王氏家族。她是嘉乐堂七世祖王表次子王重道的女儿。这样终使王孺人籍贯复见天日。王孺人18岁嫁江阴马镇南旸岐的梧塍徐氏16世孙徐有勉。她相夫教子,生有二子一女,长子弘祚,长女嫁嘉乐堂王氏第十世(亲侄)王学一(号畸海),次子弘祖(即霞客)。”这是吕先生所述徐母王孺人籍贯无锡嘉乐堂说的起因和概况。

笔者佩服贵州张老先生刻苦专一的徐学研究精神。但他对于苏南锡澄地区历史陌生,缺乏多个王氏宗派资料分析对比,他考证到与徐霞客有交谊的王忠纫是王永吉、王畸海是王学一,都是无锡嘉乐堂王氏,就认为徐母王孺人是无锡嘉乐堂王氏。吕先生等研究者,不仅赞赏张先生的考证结论,还进一步拓展结论,尽量向嘉乐堂靠拢。《战国策》有个寓言《南辕北辙》:太行山有人驾马车朝北去楚国,熟人告诫他方向错了,那人说我马跑得快、路费多、驾技高。熟人感叹:做事方向和路径不对,条件越好,离目标就越远。笔者向来尊重吕老先生,但学术争鸣不能讲情面。吕先生等研究者熟悉锡澄地区历史,但考证疏于严谨,考证方向路径错了,形成错误的倾向性思维定势。正如另一古代寓言所说:有人找不到家里的斧子,怀疑邻居偷了,邻居脸色神态、说话走路都像小偷。后来斧子找到了,再看邻居一言一行都不像小偷。吕先生等考证者,有这样类似的思维定势:认定徐母王孺人是无锡人后,当看到史料“学一配澄江徐某女”,就断定是徐有勉、王孺人的女儿,违反逻辑同一律。当看到王学一暨徐孺人合传 “孺人出江上节义家”,就认定徐孺人是徐有勉的女儿。当看到徐有勉常往无锡跑,就认为是往嘉乐堂岳父母家跑,却忘了王孺人率女儿女婢织布,需要徐有勉到无锡江阴巷布码头做生意。当看到王忠纫(王永吉)和徐霞客的忘年交后,就认定王永吉是王孺人亲人。在这错误的大前提下,还派生出王孺人在嘉乐堂有闺房,徐霞客小时候在嘉乐堂生活过等等。摆事实要有证据,讲道理要合逻辑。张、吕等先生至今拿不出一件确凿的能证明徐母王孺人是无锡人、王重道女儿的关键证据。笔者劝告无锡市相关区政府不宜选址建东海贤母祠。

笔者考证徐母王孺人籍贯比较严谨。当王孺人出生江阴东常村说受到无锡嘉乐堂说质疑后,苦于一时没有嘉乐堂王氏宗谱来支撑反驳,不敢贸然下笔。笔者老师蔡崇武先生多次鼓励要继续努力,好友缪幸先生提供了几十套电子王氏宗谱,如添双翼。身有彩凤双翼飞,孜孜矻矻,在原先《东常王氏西沙支谱》基础上细查西沙王氏老谱,查梧塍徐氏宗谱,查槐汝堂王表世系王氏宗谱,查王重道前后妻华氏、儿子王化行的墓志铭,王学一传等。通过多方对比互证,终于查清了王重道没有女儿,号、卒年不符合王孺人父亲的号和卒年这三大关键事实,从而更坚定了原先的考证结论。现在笔者可以理直气壮地说:徐母王孺人出生江阴东常村是最终考定,不担心好事者出来反驳!

 篇末寄语:东常村在明代及清初属于金凤乡,清代金凤乡分为璜塘镇、马镇,当代把两镇加峭岐镇合为大镇徐霞客镇。金凤乡飞出了金凤凰贤母王孺人,建议江阴市政府在东常村原王家祠堂地基上新建东海贤母祠。在徐霞客镇建徐霞客母亲贤母祠,相得益彰,传承优秀文脉。

         (作者为江阴市徐霞客研究会理事,学术委委员)

注释

①王表:1487(成化二十三年)—1553(嘉靖三十二年),字邦正,号九岩,明无锡人。先后任户部主事,南京礼部主事,礼部郞中,着《过庭直训》、《读书纪要》、《销夏编》、《代奕稿》等。王立道:1510—1547,字懋中,明无锡人,王表长子 。翰林院编修,著有《具茨集》等。

②孙继皋:1550—1610年,字以德,号柏潭,明无锡人。万历二年状元,任翰林院修撰、少詹事、礼部侍郎转吏部侍郎等职。有《宗伯集》、《柏潭集》等著作。

③中国封建宗法制度里,嫡长子的妻子称“冢zhǒng妇”,冢表示“大”;非嫡长子的妻子称“介妇”,介表示“小”。王立道是王表长子,王重道是王表次子,故王立道称王重道妻子华氏为“王介妇”。

④李维桢:1547(嘉靖二十六年)—1626(天启六年),湖广京山人。南京礼部尚书。晚明著名文学家,文坛领袖。着有《大泌山房集》134卷,杂文128卷。

⑤兴道即明时无锡县兴道乡。光绪《无锡金匮县志》载:明“兴道乡:县西北四十里,东兴宁,西武进,南招义,北江阴”。兴道乡大致在现在无锡市惠山区玉祁、前洲一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