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导航

徐霞客旅途的一日三餐

徐霞客旅途的一日三餐

蒋祖麒

徐霞客是一位“许身于山水之间”、“足迹几遍天下”的奇人,但他并非是不食人间烟火的“异人”。从徐霞客给后人留下的《游记》中可以看到,他和普通人一样,需要每天饮食。因此,在他的日记中,常有餐饮的记载,详细时,记有饮食时的地点场合、食物品名、烹饪方法、饮食习俗及掌故;简略时,仅用“晨起炊粥”、“鸡鸣作饭”、“饭于某处”等寥寥数言,但也说明他将进食作为一天活动的要点。纵观徐霞客旅行中的饮食生活,他既有“山高无水,有火难炊”和绝粮遇盗忍饥挨饿的困苦,又有沿途采鲜、品尝各地风味,及与友朋相聚、开怀畅饮的欢欣。徐霞客在旅行中,一靠他随身携带炊具干粮自炊自食,二靠他在“市肆”、“逆旅”及各地“驿站”中购买索食,三靠各地亲朋和寺观僧道济助供食,从而保证了他考察名山大川的足够精力。

徐霞客在旅行中,饭和粥是他的基本食品,不论到哪里,徐霞客总以饭和粥为主食。在旅途断炊极其困苦的环境中,他会用其他的东西换米煮饭。崇祯十年四月十四日,徐霞客以刘君所惠赠的“䌷”一方,和村妇易米数筒,煮饭充饥。崇祯十二年四月二十六日,徐霞客以“褶、袜、裙三事悬于寓外,冀售其一,以为行资”,好不容易得到了二百余文钱后,他“亟索饭,乘晚探兴峰之洞”。徐霞客从旅途生涯中,体会到食粥的好处。“日三啜焉,枯肠为润”。“夜以所携米煮粥、啜之而卧”,旅途疲劳随之而消。暑天,霞客用绿豆煮粥,消暑解渴,渗湿利气。寒天食粥则可以取暖。徐霞客湘江遇盗后,和他同行的静闻和尚跳入江中取出湿米,寻觅“铁铫”煮成粥后,霞客将粥分给众难友共享。“黄粱粥”是用黄粱或粝米煮成,霞客还是喜而食之。“细米易而成粥”是他旅途中总结的烧粥经验,虽成粥后不见粒米,但霞客尤嗜食用。

徐霞客外出旅行,“餐包”是他随身携带、盛放食品的必备之物。徐霞客一路风尘仆仆,行程匆匆,不可能有足够的时间去做饭作菜,只能利用歇宿于友朋家或逆旅时,准备一些干粮和不易变质又便于携带的菜肴,放置在用布和油纸组成的包内,再盛入竹篮之中,这就是徐霞客在《游记》中提到的“餐包”。徐霞客在餐包中主要放置的食品有米饭、胡饼、冻米及一些干菜。胡饼,多指用面粉加芝麻烤制的面饼,徐霞客出游中曾“解衣凭几,啖胡饼而指西山”;“奔憩崖下,跻隙坐飞石上,出胡饼啖之”;“与静闻各据一石,出所携胡饼啖之”。冻米,是江南寻常人家均能制作的食品,一般在冬季制作。先用糯米浸一星期左右,然后取出蒸成饭,待饭冷却后,将饭抖松,放在露天冻酥后再晒干,使之成为互不粘连、干而熟的饭粒,如将饭粒用砂再炒,即成为松而酥的冻米。旅途中带上冻米,只要烧水泡一下即可食用,极为方便,所以徐霞客喜欢它。

徐霞客旅行中由于各方供食及一路采鲜,因此食源丰富,食品范围较广。在肉食类食品中,除一般常人均能尝到的猪、羊、牛及鸡,鸭、鹅等家养禽畜外,还有众多的野生动物,竹豚、黄鼠、果 子狸、野狗、野鸽、鹌鹑等都曾是他的盘中之物,丰富了徐霞客的旅途生活。崇祯十二年四月十二日,他在市上看到有鹿肉出售,当即倾囊购下并亲自煮食,余下的还自己动手制成了鹿肉脯,以便在路中慢慢享用。

徐霞客在旅行中尝到的水产类食品有鲤鱼、鱖鱼、青鱼、白鱼,还有各地的一些珍贵鱼类。其中有:南宁的边鱼,巨者四、五斤,小者二、三斤,“他处绝无之”;永昌的时鱼,出澜沧江中,“似鲭鱼状而甚肥,出此江,亦出此时。谓之时者’,惟三月尽四月初,一时耳”;洱海的油鱼,每年农历八月半“有小鱼出其中,大亦如指而周身俱油,为此中第一味”;湘水的竹鱼,“小而甚肥,八九月重一斤,他所处无之”;滇池的金线鱼,“鱼大不逾四寸;腹部极为肥美,背部从头至尾有一条金线;广西的鲚鱼,“味淡而不腥”。徐霞客不但能描绘出各种鱼类的外形体态和捕获季节,还写出了烹调后的口昧特征,这是他亲临其境、亲尝其味后得到的第一手资料。

徐霞客在旅行中,对各方蔬果特别爱好,尤其对清香鲜醇、博得历代文人赞美的竹笋特别偏爱。他经常“觅笋于箐中”,“采而携之”。崇祯十年三月二十日,霞客以一文钱买了一束笋带到一农家煮食,与顾仆每人吃了两碗,吃后还“筒藏其半而去”。在金宝顶的山丛中,徐霞客看到一种观音竹,竹大如管,笋亦肥美,于是一路采摘,放在路旁以识来径,返回时再带走。在艮岩寺,风岩用醋油炒金刚笋,供霞客下粥。郴州乳仙宫,乘宗用“茶笋”招待霞客。在黄村庵,惺一和尚特地“瀹茶煮笋”,临别时还赠以用鲜笋切丝曝干的“笋脯”,霞客爱而受之。徐霞客在滇游中还尝过八月中秋时节特有的竹笋,那天正值雨后,霞客在黄草坝集市场上购到了它,思念着家乡笋烤肉的滋味,于是煨笋煮肉,吃后顿觉鲜味胜过一切,忘却了风雨中的艰苦。

徐霞客对各种菌类植物尤有兴趣。鸡枞是菌类植物中的佼佼者,其味香甜,滑润兼具,口味颇似鸡肉,曾作为贡品,献给帝王享用。徐霞客在云南途中,经常采摘到鸡枞,并从中总结出鸡枞的食法,有用鲜鸡枞拣去泥土洗净后烧汤佐饭;用鲜鸡枞蒸熟晒干,缝制在布袋中,供旅途中享食;用梅天的酱油熬制成“枞油梅酱”,取鸡枞的鲜味,作为调味食品;将鸡枞煮熟,闲谈时就茶而食。徐霞客不但嗜食鸡枞,对天花菜、树蛾、八担柴、竹菰、玉菌、萱菌、鲜木耳、香蕈、白生香蕈等都非常熟悉,命名极为正确,采摘后还自已动手烹煮,这在当时不是一般文人所能做到的。

徐霞客对异地的田园蔬菜也曾作过一些专门的研究。冬瓜是霞客家乡夏令季节常食之品,以个大及外表有白色的霜粉而受人爱好。但瓜何以“冬”名,霞客每每不解其意。崇祯十年十月二十六日,徐霞客在广西太平地界,白天穿夹衫,而五更寒冷彻骨。他看到当地农民正在采获冬瓜,并当作该地冬令时鲜之物而食用。此时,霞客认为家乡一带的冬瓜种是“当从此去,故仍其名耳”,看来是有一定根据的。

徐霞客在旅行中,尝到栗、枣、柑、橘、荔枝、龙眼、海棠果、花红、榛子,还尝到过榔梅、木瓜梨等名贵果品。榔梅是徐霞客到达太和山时,在上琼台观用贿赂的方式从小道士那里得到。这榔梅“形侔金橘,漉以蜂液,金相玉质”,相传系玄帝插梅寄榔成此异种。霞客觉到此物之珍贵,曾把它珍藏于身,直至带到家中为老母祝寿而献给了老娘亲。木瓜梨是霞客在广西彝族地区化一文钱向“持筐卖梨”的老人买下的,梨“大如瓯”,“味松脆而核小”,徐霞客吃后感叹此梨是绝妙的珍品。

徐霞客在旅行中,还兴致勃勃地尝到了井盐、石蜜、核桃油等一些调味食品。他曾乘坐过贩盐的船只,了解到百姓吃盐的 艰难。还在安宁城“灵泉”的地方,看到有一巨大的盐井。其上累木横架为梁,栏上置辘轳,汲出咸若而浑浊的水,再有人用桶担盐水到家中煎煮。徐霞容通过实地考察,了解到安宁一州每日夜煎盐1500斤,城内有盐井四处,城外有盐井二十处,每井大者煎60斤,小者煎40斤。这些为我们研究明代煮制井盐留下了珍贵史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