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导航

徐霞客仆人顾行考说

徐霞客仆人顾行考说

陈锡良

崇祯九年九月徐霞客万里遐征,有一个游伴静闻和尚,他血书《法华经》要供奉云南鸡足山佛寺。有两个仆人,一是顾行,二是王二。王二因怕吃苦,半个月就从浙江逃回家了,顾行则坚持到旅行终点。笔者统计,徐霞客在《游记》里对顾仆口头和笔头上有3 个称呼:最多的是顾仆,201次;其次是顾奴,26次;最少的是姓名顾行,8次,总计约235次。一个好汉三个帮,顾行陪伴徐霞客万里遐征3年又4个月,同甘共苦,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苦劳和功劳,虽然顾行在旅游终点鸡足山提前3个多月遁归。顾行是哪里人,出身怎样,从游时多大年龄,对顾行如何评价?这是徐学界关心的问题,但是很少有人考证顾行身世,撰写研究文章。为什么?笔者有体会,资料匮乏。顾行是苦行者的仆人,是贫苦农民,地方志、笔记不会去写他,除了从《徐霞客游记》记载中来阐发,必须要查阅顾氏宗谱。查阅宗谱很难,笔者多年查阅宗谱没有收获,却没有放弃。2023年考证终于成功。                   

一、查阅顾氏宗谱确实难

考证成功的原因,一是学习徐霞客“果敢直前(陈函辉语)”的精神,二是朋友缪幸龙先生赠给笔者许多电子宗谱,里面有好多部顾氏宗谱,有此优势,得以广泛查阅。从宗谱考证顾行难在哪里?开始时籍贯不明确,查江阴的、也查无锡、常州的,查了多部查不到顾行。失败是成功之母。有了缪先生送的电子宗谱,一开始也翻阅没见过的本县外县的顾氏宗谱。失败后总结教训,空间上,缩小搜索范围,集中精力看江阴县的,看徐霞客家乡马镇的,看南晹岐或邻村的。时间上,估计从游年龄在20到30岁之间,世表上多看出生于万历后期的。笔者最后选择了民国时期的卷帙浩繁的80卷《顾氏大统宗谱》。这部大宗谱汇集苏南许多县府的顾氏宗谱,按顾氏祖宗某公某派某房,纵向条线排列成分支小分支,分支小分支再列出世系和世表,纵横交织,跳来跳去难查。还有形式上的麻烦:目录里写明某分支、小分支在某卷,但电子版上根本看不到卷数。例如在目录里看到麟派分支:江邑马镇一堡,前马桥(注:此桥为徐霞客兄长徐弘祚所修),浦家巷、石家村等地,一看是马镇的,喜,但没有顾行。小分支里还看到有元末靖江迁居马镇北渚的一支,也没有顾行。又看到福一贤分支:北渚韩家村、顾家村(又名阳岐),13个世表里只写某人为某子,都无生卒年,配  氏,要人填空似的。看上去接近徐霞客老家了,多为穷人,也没有一人是顾行。又从彥章三派惠分支世系里好不容易首次发现“行”,配徐氏,大喜,“行”无生卒年,但他儿子“生于乾隆己亥年(乾隆四十四年1779),唉!这个顾行只是乾隆年间的人。 

二、真正的顾行查到了

笔者艰难地在宗谱茫茫大漠里寻找绿洲,忽然在“明命彦章惟二派德祥分支线图、顾家坝”发现另一个三十三世“行”(见左下两图),这“顾家坝”指顾行的生活村落。从二十五世开始,顾行的世系是:德祥—礼—仙—实—霁—植—慎—文涤—行—大韶—仲甫—子兴—新裕—国衡。但这个“行”不见配偶何氏,更不见生卒年,需要用他的子孙生卒年来援证,这是考证的难点,却是笔者考证的小经验。

为考证简便,把无卒年、与“行”年代又远的二十五世至三十世的世表省略,再把三十一世“行”祖父世表、三十二世“行”父亲世表,直至三十九世出现生卒年的孙辈文德世表一一列出如下:

三十一世:慎,植子,配  氏。子四,长、次、四未详。

三十二世:文涤,慎三子,配  氏。子一,行。

三十三世:行,文涤子,配  氏。子一,大韶。

三十四世:大韶,行子,配王氏。子二:仲甫,光甫殇。

三十五世:仲甫,子六:子兴,子隆,三胜范、四均范、六大顺俱失考。

三十六世:子兴,仲甫长子,配谢氏。子一,新裕。

三十六世:子隆,仲甫次子,配周氏继周氏。子二:明发,长发。

三十七世:新裕,子兴子,配徐氏。子二:国衡,朝阳。

三十七世:明发,子隆长子,配王氏。子三:鸣皋,希连,希盛。

三十八世:国衡,新裕长子;朝阳,新裕次子。

三十八世:鸣皋,明发长子,配章氏。子三:炳文,绍文,郁文。

三十八世:希连,明发次子,配钱氏。子二:文茂,文德。

三十八世:希盛,明发三子,配  氏,无出,以兄希连文德嗣。

三十九世:炳文(子大春),绍文(子长春),郁文(子庆春、庆元)。三兄弟世表及他们儿子世表,与考证关系不大,世表均省略。

三十九世:文德,乳名雷官,希盛嗣子,生于乾隆庚戌,卒于道光己酉二月十五。配朱氏,生于同庚,卒于咸丰甲寅八月。葬规字一千零六号癸丁兼丑未新阡主穴。子二:子兴,子法(文德世表见左图)。

三十三世顾行的后代、三十九世顾文德才首次出现生卒年。顾行与顾文德相差6世,即:顾行—大韶(儿子)—仲甫(孙子)—子隆(曾孙)—明发(玄孙)—希连(来孙)—文德(晜kūn孙)。依据社会通行以平均30年为一代(世)①,逆向计算:文德出生1790年(乾隆庚戌)一30×6=1610年(万历三十八年)。这万历三十八年就是顾行出生年(大概年份)。徐霞客出生于1587年(万历十五年),1610年一1587年=23年,就是说顾行比徐霞客小23岁(大概岁数)。崇祯九年,顾行跟随徐霞客万里遐征时,徐霞客51岁,那末顾行是28岁。这个年龄符合笔者一直认为顾行伴游时是小伙子,年龄在20到30岁之间。

民国时浙江大学教授、地理学家、江阴人王维屏撰《徐霞客的故乡》②:“南晹岐人家百六十余人,徐氏最多 ,顾氏次之。”说明南晹岐有不少顾家。《宗谱》记顾行在顾家坝,或称顾家村,即在南晹岐附近。顾行是徐霞客的仆人,很可能住在南晹岐或徐霞客家里。笔者查阅80卷13000页《顾氏大统宗谱》,终于查到唯一出生在晚明马镇的顾行。总结:依据《宗谱》中姓名顾行,顾行出生、出游年龄,出生马镇顾家坝这三条真凭实据,因此考定顾行就是徐霞客仆人顾行。

三、对顾行的评价 

顾行是徐家仆人,或长工、或佃户,是年轻的贫苦农民。他和徐霞客很接近。徐霞客看他年轻健康,未婚无牵挂,能吃苦耐劳,为人善良,因徐家有塾馆的条件,顾行也粗通文字,因此徐霞客选择他做万里遐征的伴游仆人。既然是主仆关系,徐霞客在《游记》里叫顾行办事,常称“令”、“命”,如买米炊饭、洗衣濯被、寻待担夫等,难得也有“叱”。顾行也不尽是唯唯诺诺,也向主人提建议,霞客认可。如《粤西游日记三》:顾仆曰:“岁云暮矣,奈何久坐此!请索担夫于县,为明日步行计。余然之。”

   主仆俩关系亲近,如同父子,互相关心,风雨同舟,生死与共。如:在湖南云嵝山,两人偏向虎山行。徐霞客寒泅秦人洞,顾行马上拾柴生火,为冷得发抖的主人供暖。在麻叶洞,两人不顾山民劝阻,举火把冒险入洞探险。《楚游日记》记湘江客船遇盗:“时顾仆赤身无蔽,余乃以所畀裤与之,而自着其裹衣,然仅及腰而止。”《粤游日记三》记:“惟顾奴病中加病,更令人惴惴耳。”《滇游日记二》记:“踯躅昏黑中……余高声呼顾仆,老人辄摇手禁止,盖恐匪人闻声而出也……心惶惶念顾仆负囊,山荒路寂,泥泞天黑,不知何以行?久之,见暗中一影,亟呼而得之,而后喜可知也!”

    对顾行鸡足山偷款逃遁,怎样评价?笔者认为:顾行不属于背叛主人,方向没错,方法不对。笔者在《徐霞客研究》第36辑发表过《徐霞客东归受李元阳重要影响》中,认为徐霞客在旅游终点鸡足山,在物质和精神上有两大矛盾:“想返乡而又缺盘緾,身体虚弱,‘不良于行’。精神上,思念家乡、亲人,要叶落归根,却又‘已幻泡此身,既在佛上,亦竟有委蜕意’(此语见《霞客徐先生墓志铭》),想终老鸡足山。”顾行想到父祖两代单传,自己还年轻,要结婚生子,要照顾年老父母,不能留在他乡,决计回家,但万里迢迢,身无分文,便偷了主人所有余银逃遁了。回家是对的,偷钱是错的。僧人要去追回顾行,徐霞客制止,忧心忡忡说:“追或不能及,及亦不能强之必来。亦听其去而已矣。但离乡三载,一主一仆,形影相依,一旦弃余于万里之外,何其忍也!”这话体现了徐霞客他与顾仆三年多形影相依的好印象和失去伴侣的痛苦的复杂心理。事后,徐霞客看了李元阳遗著③而顿悟,乡愁难泯,父母是佛,决定返乡,感慨道“三教终不外五伦耶?吾先垄在澄江,今其归矣!”。丽江木知府从物质上鼎力相助,赠旅费,派壮士,抬肩舆,千里送霞客。

还有重要一点:顾行对补充《徐霞客游记》有贡献。徐霞客回家后委托塾师季会明整理游记手稿。季会明和儿子孜孜不倦而又在奴变中抢险,整理成十册。他在第六册上册游记结尾“十二月自小甸堡至武定歇”之后,加按语④:“季会明曰:此后其缺十九日,询其从游之仆云:武定府有狮子山,丛林甚盛,僧亦敬客留憇数日。通阅武定诸名胜,后至元谋县登雷应山,见活佛,为作碑记。穷金沙江。由是出官庄,经三姚(三姚:大姚县,姚安府,姚州),而达鸡足。此其大略也,余由十二月记忆之。其在武定元谋间无疑矣。夫霞客虽往而其仆犹在。文之所缺者,从而考之。是仆足当霞客之遗献云。”季会明就以顾行的回忆“从而考之”,补充游记手稿。清代叶廷甲以季本出版《游记》时,也以此按语的引导,用其他版本、抄本来补缺。应该说,顾行在徐霞客逝世之后对旅游的回忆,是不可或缺的功劳。

徐霞客是重感情重信义的高士,回家后,卧病在床。他派长子携银两寒衣赴京探望狱中的挚友黄道周。先回家的顾行一定会上门叩拜徐霞客,向主人谢罪(故季会明会叫顾行回忆旅途)。徐霞客一定不计前嫌,不忘顾仆三年旅途陪伴苦劳,资助顾行娶妻结婚,传宗接代。

        (作者为江阴市徐霞客研究会理事,学术委员)

注释

①东汉思想家王允《论衡·宣汉》:“且孔子所谓一世,三十年也。”东汉许慎《说文解字》:“三十年为一世,一代。”古人认为:人到三十娶妻生子,是父子交替。故古代编纂宗谱,大抵三十年一大修,十年一小修。

②此文集结在1942年浙江大学出版的《徐霞客先生逝世三百周年纪念刊》。作者王维屏先前回家乡江阴璜塘镇,考察邻镇马镇南晹岐霞客故居,了解家乡抗战中百姓生产生活状况,因而撰文《徐霞客的故乡》。

③李元阳(1497—1580),字仁甫,号中溪,云南大理人,白族文化名人,资助兴建鸡足山寺庙。任江阴知县,监察御史,荆州知府。其遗著《存诚道人杨黼传》,主题为传达父母是佛之意。徐霞客敬佩李元阳,读后顿悟:“三教终不外五伦耶?吾先垄在澄江,今其归矣!”加上顾仆遁归,促成东归返乡。

④此按语见叶廷甲以季会明整理的游记为版本、清嘉庆十三年出版的《徐霞客游记》。丁文江编《徐霞客游记》,并编《徐霞客先生年谱》,附在《游记》里。《年谱》引用了季会明的按语,只是原138字省略为7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