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导航

走“地理大发现”之旅 达徐霞客之“碧海苍梧”

走“地理大发现”之旅  达徐霞客之“碧海苍梧”

徐海龙

2016年,教育部等11部委联合发文《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一时间,研学旅行教育成为学界、商界研究的焦点。研学旅行是学生集体参加的有组织、有计划、有目的进行校外参观体验考察实践活动,是由学校根据本地区域特色、学生年龄特点和各学科教学内容的需要,通过组织学生以集体旅行、集中食宿的方式走出校园,向自然、学生的生活和人文社会领域的延伸与扩大,密切了学生与自然与社会的联系,加深与自然和文化的亲近感,在集体旅行的过程中进行研究和学习的教育教学活动,是学校教育与校外教育相结合的重要组成部分。研学旅行对于提升中小学生的自理能力、增强对集体生活方式和社会公共道德的体验感以及培养学生所必备的地理学科品质和地理核心能力有重要的实践价值。

“地理大发现”是人类文明进程中的重要事件。“地理大发现”,源自15世纪到17世纪的探索时代或大航海时代、新航路的开辟。经由地理大发现,人类走向了真正的现代文明,开启了求真、崇善、唯美的新纪元。地理大发现是人类团结协作、开拓进取、勇于探索的精神最直接的写照。我们所说的“地理大发现”研学旅行,特指笔者在学校依托学生社团组织开展的、汲取“地理大发现”营养的研学旅行活动。笔者尝试立足江苏省南菁高级中学校园,进行研学旅行基本知识与技能的培养;立足江阴及江苏的乡土研学旅行,将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再通过“地理大发现”远行,尝试点亮中国,将南菁高中的研学旅行书写到中华大地上,让更多学子领略祖国大好河山风光。笔者积极推进由点到面、由浅入深、由近及远的研学旅行实践,成功组织了2017年暑假四川行、2018年暑期川渝行和2019年暑期湘黔、陕甘青、新疆三个方向的研学旅行,并研学相关理念融入到学校前往北京、山东、安徽、广西、云南等地的研学实践活动(表1)。

表1  “地理大发现”研学旅行点亮中国计划

年份

出行方向

主要研学资源点

实施情况

2017年

四川

电子科技大学、武侯祠、金沙遗址博物馆、三星堆、峨眉山等

9天行程,动车往返,暑期顺利完成。

2018年

四川、重庆

电子科技大学、武侯祠、三星堆、毕棚沟、重庆洪崖洞、武隆天坑与地缝等

10天行程,动车往返,暑期顺利完成。

2019年

陕西、甘肃、青海

西安交通大学、秦始皇陵兵马俑、兰州中山桥、青海湖、茶卡盐湖、敦煌莫高窟等

10天行程,动车往返,暑期顺利完成。

新疆

吐鲁番坎儿井、火焰山、千佛洞、克拉玛依、魔鬼城、奎屯大峡谷、霍城江苏中学、赛里木湖、天山天池、喀拉峻等

10天行程,普快前往、飞机返程,暑期顺利完成。

湖南、贵州

湖南大学、世界之窗、橘子洲头、岳麓书院、张家界、凤凰古城、天门山等

8天行程,动车往返,暑期顺利完成。

2020年

安徽

中国科学院大学、金寨希望小学、红军广场、梅山水库、大别山天堂寨等

7天行程,动车往返,暑期顺利完成。

2021年

陕西、甘肃、青海

西安交通大学、秦始皇陵兵马俑、青海湖、茶卡盐湖、敦煌莫高窟、张掖七彩丹霞等

9天行程,但因疫情未开展线下活动。

云南

石林、虎跳峡、束河古镇、丽江、玉龙雪山、大理古城、蝴蝶泉、恐龙谷等

9天行程,但因疫情未开展线下活动。

重庆、湖北

恩施大峡谷、七星寨、云龙河地缝、渣滓洞白公馆、武隆天坑、电子科技大学等

7天行程,但因疫情未开展线下活动。

2022年

重庆、湖北

女儿城、恩施大峡谷、腾龙洞、渣滓洞白公馆、洪崖洞、重庆大学等

7天行程,但因疫情未开展线下活动。

云南

云南师范大学、石林、丽江古城、玉龙雪山、大理古城、蝴蝶泉、恐龙谷、花之城植物研究所等

8天行程,但因疫情未开展线下活动。

陕西、青海、甘肃

西安交通大学、秦始皇陵兵马俑、青海湖、茶卡盐湖、敦煌莫高窟、鸣沙山月牙泉等

10天行程,但因疫情未开展线下活动。

贵州

小七孔景区、西江千户苗寨、遵义会议会址、织金洞、黄果树大瀑布等

8天行程,但因疫情未开展线下活动。

2023年

陕西、甘肃、青海

西安交通大学、秦始皇陵兵马俑、兰州中山桥、青海湖、茶卡盐湖、敦煌莫高窟等

10天行程,动车往返,暑期顺利完成。

福建

武夷山、茶博园、平潭岛、三坊七巷、厦门大学、南靖土楼、火山岛等

7天行程,动车往返,因台风“杜苏芮”提前返程

未来

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研学方式,走遍中华大地。


2017年12月,笔者所在单位承办了由无锡市教育科学研究院与中学地理教学参考编辑部联合主办的“高中地理校本课程展示暨‘研学旅行’实践活动研讨会”,笔者在会上展示了“地理大发现”研学旅行教学的组织开展。“地理大发现”研学旅行项目指向地理核心素养视角下学生正确人地观的培养,指向学生区域认知水平和综合思维能力的提升,帮助学生养成科学的地理思想和方法。“地理大发现”研学旅行从活动方案设计、活动组织开展、活动阶段反馈、活动总结评价四个方面把自然与社会当作大课堂、大教材,将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从而全方位培养学生探究发现、组织策划、沟通协作等多方面的学习力,帮助学生形成求真、崇善、唯美、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提升核心竞争力。

“碧海苍梧”,在《离骚》中可找到它的影子:“朝发轫于苍梧兮,夕余至乎县圃”;“路不周以左转兮,指西海以为期”。我们必须佩服屈原思维的广度。他早晨从南方的苍梧出发,傍晚就到达了昆仑山上;经过不周山向左转去,他的目的地已指定西海。这样天南海北的神游是需要有非同凡人的“眼界”与“心境”!屈原的伟大,在于他对国家的忠诚,在于他的家国情怀。爱国是他不朽的本源。碧海苍梧也应该是当今时代青年身心的家园与精神的归属。

“碧海苍梧”出现在李白的《哭晁卿衡》:“明月不归沉碧海,白云愁色满苍梧。”李白的好友晁衡的溺海身亡(后历史考证为误传),李白痛心不已,作诗祭奠。诗中借明月沉入碧海说明友人遇难,表达诗人惋惜怀念;用“愁色满苍梧”借景抒情,深化意境,渲染惨淡忧愁的气氛,寄托诗人沉痛哀思。这样的友情,感人至深。“人生于世上有几个知己,多少友谊能长存?”能够拥有李白与晁衡这样的友情,可谓人生一笔宝贵财富。

“碧海苍梧”在元代凌云翰的《苏武慢·身在云间》作为整体出现了。词中有写“碧海苍梧,白苹红蓼,都是旧时行迹。细寻思、离乱伤神,莫厌此生欢剧。”整首词虽有悲观色彩的基调,但将大自然的元素融入,并在结尾点出了主题:人生经历多有磕绊,但经历就是成长,磨难以达“欢剧”。纵然我们也有可能“身在云间,目穷天际,一带远山如隔”,面明月清风,访洞庭仙客,寄趣黄鹤楼,霍达坦然,乐观向上,人生自有碧海苍梧之境。

“碧海苍梧”在《西游记》中有这样一段菩提师祖与孙悟空的对白也涉及:祖师笑道:“这个算不得腾云,只算得爬云而已。自古道:神仙朝游北海暮苍梧。似你这半日,去不上三里,即爬云也还算不得哩。”悟空道:“怎么为‘朝游北海暮苍梧’?”祖师道:“凡腾云之辈,早辰起自北海,游过东海、西海、南海,复转苍梧。苍梧者,却是北海零陵之语话也。将四海之外,一日都游遍,方算得腾云。”这一段对话,更多是要说明到达碧海苍梧的方法。现代交通的快速发展,要“腾云驾雾”,朝碧海、暮苍梧,已非难事。

今天,碧海苍梧已经是南菁“地理大发现”研学旅行的目标。这个目标志存高远,地理大发现团队立足江阴正逐步规划,走遍中国,走向世界;这个目标有家国情怀,地理大发现团队用行动丈量祖国的大好河山,记录美丽中国;这个目标代表团结协作,地理大发现团队的研究都是小组合作进行的,在行进中培养合作探究的能力,增进青春友谊;这个目标有碧海、有苍梧,也是生态环保的,地理大发现团队用行动宣扬环保的思想、践行环保的理念;最重要的一点是,这个目标是学生发展的需要,目标的确定来自王晟同学的建议,是学生的心声。

毛主席曾言,“我很想学徐霞客”。我们生活在一个国家富强、百姓安居乐业的美好时代,研学旅行的开展有了坚实的物质基础;我们生活在一个教育深度变革、育人模式转型升级的发展年度,研学旅行已经成为核心素养培育的重要载体。借着这样的天时,借着江阴的风土人情和祖国的历史文化、大好河山这样的地利,借着南菁人的创新精神与团队协作,“地理大发现”研学旅行出发了!2017年,《基于“地理大发现”研学旅行培养高中生学习力的探索》被江苏省教研室确定为江苏省中小学教学研究第十二期课题。同年,《基于学科融合开发研学旅行课程开发的实践研究》立项江阴市教育科研重点项目,该项目于2018年被江苏省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18年度课题。《“地理大发现”跨学科研学旅行课程体系的建构与实施研究》立项为2020年无锡市基础教育前瞻性教学改革实验项目。《指向核心素养培育的研学旅行课程系统建构》立项为2021年度甘肃省优秀研究生“创新之星”项目立项。2018年初,程怡伦、王涵喆、刘宸舫在“地理大发现”研学旅行四川行基础上撰写的论文《都江堰该不该被拆掉》在核心期刊《中学地理教学参考》发表;2019年4月,王晟同学在“地理大发现”研学旅行川渝行基础上撰写的论文《景观栈道 何去何从》在省级期刊《地理教育》发表。2019年8月,彭艾嘉同学在第十三届“地球小博士”全国地理科普知识大赛中获一等奖;11月,陈天恒同学获“新蚁族·德阳天立杯”地理自然研学冬令营暨第十七届国际中学生地理奥林匹克竞赛(IGEO)中国大陆选拔赛个人银奖。《“大美”新疆“地理大发现”研学旅行课程设计》在《中学地理教学参考》编辑部、《地理教学》编辑部、《地理教育》编辑部联合主办“首届全国研学旅行课程设计大赛”中摘得特等奖;“地理大发现”项目组(联合一队)首届全国研学课程设计大赛现场赛(2020·腾冲)团体奖一等奖,笔者获最佳风采奖(全国仅2人)。2020年5月,《普通高中研学旅行课程体系的建构——以南菁高中研学旅行课程为例》获无锡市教学成果奖一等奖;12月,《以研学旅行课程构建五育并举培养机制的实践研究》获第五届江苏省教育科学优秀成果奖;2021年12月,“地理大发现”研学旅行成果作为南菁教育科研成果《教学审美化:普通高中课堂转型的三十年探索》重要佐证材料获江苏省基础教育类教学成果奖一等奖。2022年9月辐射影响甘肃地区研学旅行,甘肃团队教研成果《研学旅行课程构建下的地理课堂育人新模式探究》获甘肃省基础教育教学成果奖一等奖。2023年8月,甘肃武威凉州区政府制定研学旅行教育三年规划,将“地理大发现”研学课程作为重要参考,研学旅行与变革育人手段、推进精准扶贫等紧密结合起来,这赋予了“地理大发现”更深刻的新时代内涵。

“地理大发现”研学旅行,碧海晴天,苍梧雨露,一路风景一路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