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导航

读游记有感

有 感 三 则
 
读徐霞客丙子九月十九日记有感
周嗣元
 
       “丙子九月十九日余久拟西游,迁延二载,老病将至,必难再迟,欲候黄石斋先生一晤,而石翁杳无音至;欲与仲昭兄把袂而别,而仲兄又不南来。昨晚趋晤仲昭兄于土渎庄。今日为出门计,适杜若叙至,饮至子夜,乘醉放舟。同行者为静闻师。”
       这是徐霞客“万里遐征”的第一则日记。这则日记,仔细阅读,反复咀嚼,可以读出很多东西。这里的丙子年,即是崇祯九年,公元1636年,那时徐霞客50岁。“余久拟西游,迁延二载,老病将至,必难再迟”短短17个字,至少告诉我们两点:①徐霞客并不因已经接近晚年,就在家享享清福,享享天伦之乐,而是还有远大抱负。“久拟西游”,这“久”,久到什么时候?我手头缺少资料,不能肯定。但“久”的最低限度即最近时间,是明确的,日记中说“迁延二载”,就是已有两年了。这是他着手准备,打算正式出行的时间。从他的《游记》看,这两年中,他没有出门远游,要出门远游,就是“万里遐征”了。但家里有一些事情,给绊住了。如长孙建极出生,次孙建枢出生,又为次子岘娶妻黄氏,等等,由是“迁延二载”。②徐霞客对实现自己的远大抱负,具有紧迫感。“老病将至,必难再迟”,紧迫啊!我们现在处在太平盛世,50多岁还是壮年。人们常说:“70小弟弟,80多来兮,90不稀奇。”而在社会动荡不安、灾难频发的明朝末年,50多岁已近垂暮之年了。更何况他所要进行的“万里遐征”是一种多么艰苦卓绝的活动。后来的事实也证明,他在“万里遐征”途中身体遭到严重摧残,1640年他55岁,双足已不能行走,“丽江木守为饬舆从送归”,1641年他56岁,即于正月二十七日逝世。这紧迫感,也正体现了他要实现远大抱负的决心。
       现在要出发,有没有困难呢?有!日记中接着写道:“欲候黄石斋先生一晤,而石翁杳无音至;欲与仲昭兄把袂而别,而仲兄又不南来。”徐霞客决心不再等下去了。本于“今日”出发,又“适杜若叔至,饮至子夜。”于是,徐霞客痛下决心:子夜出发。这是什么精神?这是“只争朝夕”的精神。如果等到早晨出发,就是晚了一天。而且,说不定又有什么人来,又得延宕一天甚至几天。
       归纳起来,“万里遐征”第一则日记,体现了徐霞客三点精神:①虽近晚年,亦有远大抱负;②做事有紧迫感。没有紧迫感,拖拖拉拉,是办不成大事的;③有“只争朝夕”的精神,当机立断,力争一个“早”字。徐霞客一生所取得的巨大成就,是与这几点精神分不开的。我们徐学研究者,也应有这三点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