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霞客游记》中的苏仙传说与
中国传统 “孝文化” 的关系
黄关海
“
徐霞客,这位明代杰出的地理学家、旅行家和文学家,凭借其著作《徐霞客游记》为后世留下了珍贵的地理财富。这部作品不仅展现了祖国山川地貌的壮丽与奇妙,还生动记录了丰富的民间文化。其中,关于郴州苏仙岭的记述,不仅彰显了徐霞客地理考察的严谨性,更保存了大量与苏仙相关的传说。苏仙,即苏耽,其故事深刻体现了中国传统 “孝文化” 的核心内涵,并借助民间信仰、道教文化以及地方历史记忆等多元路径,实现了广泛且持久的传承。本文将从多个维度,深入剖析苏仙传说与中国传统 “孝文化” 之间千丝万缕的关系。
苏仙的故事在徐霞客的游记中占据显著篇幅,其诸多核心情节,无一不与传统 “孝道” 紧密相连,堪称践行孝道的典范。
苏耽自幼便将孝道深深根植于内心,对母亲关怀备至,极尽孝顺。当母亲卧病在床,思念鱼脍时,年幼的苏耽没有丝毫犹豫,毅然踏上了远行之路。在交通极为不便的古代,远行不仅意味着漫长而艰辛的跋涉,还伴随着诸多难以预料的风险。但苏耽心中唯有母亲的心愿,他翻山越岭,日夜兼程,历经千辛万苦,终于成功取回鱼脍,满足了母亲的愿望。这一行为看似简单,却淋漓尽致地体现了苏耽对母亲无微不至的关怀与牵挂,是对 “养亲” 这一基本孝道观念的直接践行。正如《论语・为政》中所云:“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 苏耽的行为并非仅仅是满足母亲的口腹之欲,更蕴含着对母亲深深的敬爱之情。
苏耽飞升成仙后,他对母亲的牵挂并未因身份的改变而有丝毫减少。他留下宝柜,供母亲取用生活所需,确保母亲在物质上无忧无虑。同时,还嘱托母亲以橘叶、井水救治疫病。这种即便身处仙界,仍心系母亲和人间的行为,将孝道推向了更高的境界。《孝经》中说:“孝悌之至,通于神明。” 苏耽的孝行跨越了生死与空间的界限,感动了天地,成为 “孝感天地” 的典范,也为世人树立了超越生死尽孝的光辉榜样。
母亲去世后,苏仙显灵哀悼。郡守张邈送葬时,苏仙现半面以示哀思。这一场景充满了浓厚的情感张力,苏仙虽已成仙,但对母亲的思念却丝毫未减。“孝子思亲” 是孝道文化中永恒的主题,苏仙的这一行为,让这一主题在仙界与人间的交织中得到了更为深刻的体现,触动着每一个人内心深处对亲情的珍视。
苏仙嘱托母亲以橘叶、井水救治疫病,由此衍生出 “橘井泉香” 的传说。这一传说不仅是中医文化的重要典故,更将 “孝” 从家庭伦理领域扩展至社会关怀层面,实现了孝的升华。
苏耽不仅孝顺自己的母亲,还通过母亲之手救助百姓。这种行为将 “孝” 升华为 “仁”,与儒家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 的思想高度契合。苏耽以自己的智慧和力量,将对母亲的小爱转化为对天下苍生的大爱,使孝道突破了家庭的局限,具有了更为广泛的社会意义。在传统社会中,这种从家庭伦理向社会道德的延伸,对于构建和谐的社会秩序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橘井传说使苏仙成为 “医神” 形象。在中医传统中,“医者仁心” 的理念与孝文化中的 “仁爱” 一脉相承。医生的职责是治病救人,而孝道中的仁爱精神则要求人们关爱他人、推己及人。苏仙以橘叶、井水救治疫病的行为,正是这种仁爱精神在医学领域的具体体现。他将孝道与医道相结合,为后世医者树立了榜样,也让孝文化在医学实践中得到了传承和弘扬。
苏仙传说在民间信仰和宗教文化的土壤中不断生根发芽,借助多种载体和途径,实现了孝文化的广泛传承。值得一提的是,郴州市政府自 2023 年 8 月 16 日起,对苏仙岭景区实行面向居民的免费开放政策。这一举措极大地便利了民众对苏仙岭的游览,为苏仙孝文化的传播营造了更为有利的环境,进一步推动了孝文化在民间的传承与发展。
苏仙被道教尊为 “冲素真人”,其传说在道教修炼文化中融入了孝道元素。道教经典《太上感应篇》强调 “忠孝为本”,苏仙的成仙经历正符合 “以孝成仙” 的宗教叙事。在道教文化中,孝道被视为修行的重要基础,苏仙通过践行孝道,最终得以飞升成仙,这一故事激励着信徒们在日常生活中践行孝道,追求精神上的升华。这种将孝道与宗教修行相结合的方式,为孝文化的传承提供了强大的宗教动力。
郴州自汉代以来,就建有苏仙观、橘井观等祭祀场所。这些场所不仅是人们祭祀苏仙的圣地,更是传播孝文化的重要载体。历代文人如杜甫、元结等,纷纷题咏橘井,他们的诗词作品进一步丰富了苏仙传说的文化内涵,使苏仙的孝道精神成为地方文化的重要符号。如今,苏仙岭景区免费开放,吸引了更多民众前来参观,让苏仙的孝道精神在郴州地区更加深入人心,代代相传,对当地社会的道德风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徐霞客在对苏仙岭进行考察时,不仅详细记录了当地的地理风貌,还对苏仙传说进行了深入描述。苏仙的传说是徐霞客依据乳源宫中天启初年(天启元年是1621年)郴州人,雷州同知袁子训所立的石碑而记述的。其碑文称,苏仙的母亲是便县人(便县就是现在的永兴县),说其母“有浣于溪,有苔成团绕足者再四,感而成孕”。便在汉惠帝五年(公元前190年)五月十五日生下了苏仙,其母将他丢在白鹿洞中。第二天去看时,见“白鹤覆之,白鹿乳文,异而收归,长就学,师欲命名,而不知其姓,合出观所遇,遇扣禾者以草贯鱼(遇上了有一农人肩担禾担,手提用草穿的鱼)而过,遂以“蘇”为姓,而名之曰耽。”还称苏仙“随仙官上升于文帝三年(即汉文帝三年,公元前177年)七月十五日”成仙。这段故事共有360字(不计标点)。(事见《楚话日记》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11月版第254-255页)。徐霞客将苏仙故事记得有理有据,并将其出生年月、得姓始末、升仙时间记得详明具体,使“故事”更为生动形像感人。值得强调的是,徐霞客本人就是一位大孝子,对母亲极为孝敬。他在家时,始终陪伴在母亲身边,悉心照料;外出游历期间,也时常牵挂母亲,将对母亲的思念转化为前行的动力。他的这种孝行,使得他在面对苏仙传说时,有着更为深刻的理解和共鸣,其记述也更具感染力。
尽管徐霞客以科学考察为主,但他对苏仙的孝行故事进行了详细记载。在明代,苏仙传说能够引起徐霞客的关注,并被他记录在游记中,说明这一传说在当时仍具有广泛的影响力。徐霞客以客观、实证的态度对待民间传说,为后人保留了珍贵的文化资料,使我们能够透过他的文字,了解明代苏仙传说的流传情况。
苏仙岭作为 “天下第十八福地”,其文化内涵与孝道密不可分。徐霞客的游记不仅描绘了苏仙岭的自然景观,还深入挖掘了其背后的文化价值。他的记述客观上强化了苏仙岭与孝文化之间的联系,使苏仙岭成为承载孝文化的重要地理符号。这种将地理考察与文化研究相结合的方式,为后世的文化地理学研究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徐霞客笔下的苏仙传说,是中国传统孝文化在民间信仰中的典型体现。苏耽的孝行不仅符合儒家伦理,还通过道教神话、医学传说和地方崇拜等多种形式得以强化,使其成为 “孝感成仙” 的文化象征。徐霞客的记载,不仅为地理学研究提供了珍贵的资料,也为孝文化的传承保存了重要的历史文本。郴州市政府对苏仙岭景区的免费开放政策,进一步推动了苏仙孝文化的传播。这一案例充分说明,中国古代的 “孝” 不仅是家庭伦理的核心,更是社会信仰、医学道德和宗教修炼的重要价值源泉。在当代社会,深入研究苏仙传说与孝文化的关系,对于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构建和谐社会,仍具有重要的启示和借鉴意义。
(作者系郴州徐霞客研究会党支部书记)